第335章,思想换不了,那就换人 (第1/3页)
众人围坐在一起,议论纷纷,气氛热烈,但现场的读书人并未将注意力放在江南的事务,反而更关心北方大同社的事情。
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向张溥问道:“天如先生,北方真的没有皇帝了吗?徐晨真的没有称帝,会不会只是换了个称呼,就像始皇帝把天子改称皇帝一样,他把皇帝叫做元首?”
这的确是古往今来开天辟地的第一遭。历史上,造反称帝的英雄豪杰多如过江之鲫,而造反而不称帝的,大多是因为没有能力。如今徐晨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,是当世实力最强的人物,江南的读书人很难相信他能忍住称帝的诱惑。
张溥虽然与大同社处于敌对立场,但还是公正地说道:“要判断一个人,得听其言,观其行。我和徐社长相处了三个月,他的言行举止确实没有称帝的想法。他作为元首,权力看似比一般帝王大,可这更多是源于他的威望,但这个位置并不能继承给后代。
就说这次大同报公布官员财产,徐社长自己排在首位,这些年下来,他和夫人也就积累了三万多两的家产。由此可见,他只是把这三万两当成自己的家产,而没有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。徐社长做事喜欢身先士卒,去年六月他就在中原抗灾,和普通灾民一起挖水渠,我亲眼所见,足足三个月时间,绝无虚假。北方的灾情能如此快速得到平复,和徐社长的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。”
后面的话让当地士子尴尬了,大同社的人身先士卒,抗旱救灾,他们的家长,趁火打劫,发国难财,不要说外地的士子看不下,就是他们也看不下去。
黄宗羲听完,不禁叹息道:“如此圣明之主,要是不苛待士绅就完美了。”
南方的读书人对徐晨的观感十分复杂。徐晨宣传的思想,在南方读书人群体中颇受欢迎。他带领一群读书人起义,占据了大明半壁江山,还迅速恢复了那片地区的稳定,这样的功业令人羡慕不已。
哪个读书人不想建立一番前所未有的功业呢,徐晨成了他们心中既向往又难以企及的对象。
然而,徐晨要清洗地主士绅,这让他成了读书人家族的敌人。所以,尽管他们内心非常崇拜徐晨,但为了家族利益,只能留在江南。
夏允彝冷哼一声,愤愤地说:“要是士绅都做那些祸国殃民之事,我也会为徐社长高呼一声杀得好。”
他想起了在苏湖地区的遭遇,心中满是怒火。最早发现苏湖地区发生灾害的是几社成员。他们怀着救灾的热忱,从家族中弄来了土豆、玉米、红薯等粮食,还联合松江的几大家族,效仿大同社搞了一场捐助活动。
松江府的几大家族看在世代交情的份上,或许也是忌惮他们手中的五千社军,纷纷拿出粮食,你捐三百石土豆,我捐五百石红薯,总共凑了大概五千石杂粮,准备运往灾区。
当他们满怀希望地将粮食运往灾区时,却被当地的乡勇阻拦了。
乡勇声称这是资政会议的决定,不允许外乡的粮食进入灾区。
夏允彝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他们一片好心运送粮食来救灾,却遭到这样的阻拦,这是他们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。
随后,苏州的士绅前来与他们交涉。那士绅穿着华丽的长袍,摇头晃脑地说了一大通云山雾罩、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。
大致意思是,他们捐了粮食,会让本地士绅陷入两难境地,如果本地士绅捐少了,会被人说成小气。
夏允彝:“那你们就捐多一点。”
“捐粮施粥都是有规矩和惯例的,不是你想捐多少就捐多少。”
那士绅还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态教育他们:“你们这些年轻人太不会做人了,长辈是怎么教的,捐赠的数量怎么能超过我们本地士绅呢,这不是影响我们在当地的威望吗?我们的面子还要不要了?”最后,竟要求他们只留下一百石粮食,其余的全部运回去。
当时,夏允彝气得满脸通红,要不是徐孚远等人及时拉住他,他真会当场把那士绅打得满脸开花。
夏允彝等人在遭遇苏湖当地士绅的无理阻拦后,心中满是愤懑与疑惑。他们决定展开调查,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。
经过一番探查,他们终于发现了背后的真相:苏湖当地的士绅们正打算趁着这次天灾,大规模兼并农户的土地。而他们带来的赈灾粮,无疑会严重阻碍这些士绅的计划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士绅们派人试图劝说他们回去。
得知真相的那一刻,夏允彝怒不可遏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黑化冲动。他恨不得立刻带着大军踏平苏州城,把当地的那些士绅全部吊死在城墙之上。
此时,他终于有些理解徐晨的想法了,这些士绅自私自利、不可教化,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