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1章,矫枉过正与必须付的代价 (第2/3页)
,已经造成了大量工匠伤残。
而这些工匠因为学识短,没有找工匠司帮助,被那些作坊主欺骗打压,以极低的赔偿金了结工伤的事,甚至有的连赔偿金都不愿意出,伤残的工匠生活困苦,难以维持生计。
这份奏章直接刺破了北方的欣欣向荣发展的工业景色,让徐晨意识到,发展产业不但能带来财富,产业本身也是一个吞噬人命的恶魔。
徐晨虽早已组建了工匠司,制定了各种安全条例,并且大范围的在整个北方普及,在关中之时,因为看的紧抓的严,工伤的比例还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。
但等大同社占据了整个北方,各个行省,州府都在开始新建工业区,发展产业,地盘变大了,作坊变多了,工匠也变多了,管理的难度加大自然也就跟不上来。
工匠对机器的危险性意识不足,那些作坊主,也不想因为安全条例提升自己的生产成本,也在有意无意放纵这种行为,于是工业这个吃人的恶魔开始张开血盆大口,从大同社攻占中原不过两年时间,各种致人伤残的事件突破了5000起。
而在关中时工匠司的人手就极度紧张。如今,大同社的地盘一下子扩张了4 - 5倍,各个部门都急需人才,这就导致很多宣传工作无法做到位。
普通百姓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,让他们更倾向于私了解决问题,而非到衙门寻求帮助。
甚至很多工匠甚至都不知道工匠司的存在,他们在遭遇工伤后,只能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老家,艰难地度日。
徐晨从明镜报上了解到,仅扬州一地,各种工伤事故就致使上千名工匠残疾。那些在编的工匠还算幸运,有大同社供养着;但私人作坊可就没那么好心了。有些有所顾忌的老板还会给点赔偿,而那些毫无顾忌的则干脆分文不给。
徐晨看完这些报道后,勃然大怒。他很少如此失态地骂了常五一顿:“工匠司的成员要深入到工匠当中,帮他们解决日常遇到的生活问题,不是让你坐在衙门里当官。如果你那么想当官,就去江南,大同社要的是为百姓做事之人。”
常五感到十分委屈。大同社地盘扩大了这么多,大量官员都下放到地方农村,去组织农户新建水坝、抗旱救灾,工匠司的成员不仅没有增加,反而更少了。一方面,徐晨经常下乡考察,大同社从上到下都极其重视农村;另一方面,北方天灾不断,大同社将大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乡村,组织几千万农户抗击旱灾。
在各个城市和工业区,情况则截然不同。大同社员不仅数量相对较少,能力也参差不齐。让他们按照条令做事,还勉强可以完成;但要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就比较困难了。
关中地区情况还好一些,关中有完善的制度,那里的工匠司官员传帮带,原本的制度还能维持下去,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隐患。
其他地方招募的工匠司成员,很多人把这里当成普通衙门,觉得自己是为衙门做事,沾染了官场的不良风气。普通工匠自然不敢上门求助,只能找那些名声好的报社曝光自己的委屈,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为自己伸张正义。
徐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他命令常五统计整个北方因工伤伤残的人员,对那些违规的工厂老板该罚的罚,该关的关,狠狠地打击了一波奸商。
除此之外,徐晨加强了工匠司成员的培训,提高他们为工匠服务的意识和能力。同时,加大了对工匠的宣传力度,让他们知道有工匠司这个为他们做主的单位。
为了更好地发现民朝的问题,徐晨还开始借助民间的力量进行监察纠错。
他挑选了北方36份比较严肃的报刊,给它们发放了记者证,赋予它们采访和舆论监察的权力。最重要的是,给予了这些报刊官方保护。
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,这些报刊的记者就像是“白衣御史”,他们将成为监督和维护百姓权益的重要力量,为大同社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。
抗旱会员王兴看到金圣叹的记者证,得知对方要采访自己,不由得有些慌张。他拍了拍自己衣服上的灰尘,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道:“我叫王兴,是兰阳县抗旱会长。”
金圣叹微笑着点了点头,继续问道:“这个排水站修了多久?花了多少钱?”
王兴回忆了一下,认真地回答道:“花了三千两购买水泥,还有其他的工具。俺们全县三千人在大坝上日以继夜地干,分三班倒,花了两个月时间才修好。余下的人则分散去修筑水渠和分水渠。还好赶得及时,终于保住了粮食。新年大伙虽然可能会饿肚子,但好歹不用去逃荒了。”
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庆幸,前两年中原旱灾,兵灾,洪灾接连暴发,多少人活不下去,饿死在逃难的路上,今年的旱灾要是没有大同社的救济和组织抗灾,他们都要去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