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章,农村采风 (第1/3页)
接受完王兴的采访,王兴得知金圣叹、黄宗羲和任大任三人还需在当地继续采风,便热情地发出邀请:“三位记者同志,俺看你们采风也需要个落脚的地儿,不如就来俺们王家村住吧。俺们村虽说比不上城里,但胜在民风淳朴,保证让你们住得舒坦。”
金圣叹略作思索,觉得王家村或许能有不少值得采写的素材,便点头应道:“那就叨扰王村长了。”
三人跟着王兴,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朝着王家村走去。
不多时,王家村便映入眼帘。村子规模不算大,约莫有百来户村民,在这周边的四里八乡已算得上是较大的村落了。
整个村子坐落在一片平坦开阔的区域,几十栋泥土房排列得横平竖直,错落有致。若在四周围上一圈围墙,俨然就是一座小型的坞堡。
王兴笑着介绍说:“这些房子都是去年朝廷赈灾时给咱建的安置房,当时可把大伙高兴坏了,比起以前的稻草房要好多了,这规划得规整多了,住着也更安心,而且朝廷说了,现在水泥和砖头的产量还没提升,等过几年这些东西提升了,要把我们村的房子全部改造成砖石房,到时候我们也可以住的和地主老财一样。”
走进村子,在村子的中心位置,一座砖石修建的两层水泥楼格外引人注目。楼房前是一块平坦宽广的水泥操场,此时有十几个年纪小孩童正在操场上追逐嬉戏,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,两个年纪大的妇女在看着她们。
楼房的侧壁上,用石灰醒目地写着“饭前便后要洗手,病从口入要牢记,喝开水,不生病”等宣传标语。
王兴一脸得意地说道:“这是俺们村的蒙学,去年朝廷赈灾给分了些砖头、水泥,可数量有限,修不了几栋房。当时村民们为了争夺这些建材,差点就打起来了。
后来还是孙夫子站出来提议,说孩子才是一个村的希望,应该把这些砖头水泥用来建设村蒙学。
大伙一听,觉得在理,就都同意了。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才建好,现在周边四里八乡的孩子都到俺们村来求学呢。三位记者同志,你们就将就一下,今晚就睡在这里。”
黄宗羲不禁肃然起敬,感慨道:“乡野之地竟有如此贤者,实乃你们村之幸啊。”
王兴听黄宗羲夸奖孙夫子,比夸自己还高兴,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:“孙夫子那可是能人,四书五经、经史子集,就没有他不懂的,学问比我高多了。而且他还会治病救人,俺们村有个头疼脑热找孙夫子去治,就没有治不好的。
刚来到我们村的时候,光书就带了上百册,还帮我们村建了一个小的图书室,算是为我们村增加了几分文气了。也不知道他这么有学问的人,咋就愿意到俺们这穷乡僻壤来。”
金圣叹心中也对这个孙夫子充满了好奇,心想:熟读四书五经还能买得起这么多书籍,这孙夫子的出身必然非富即贵。但在如今这动荡不安的北方,出身越好,往往下场越不妙,只怕孙夫子来到这个小村落也是来避难的。
正想着,一阵清脆的读书声传入众人耳中。
“子曰,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,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……”
“一一得一,一二得二,二二得四……”靠近学堂,只见百十来个娃娃正摇头晃脑地背着九九乘法表和背诵《论语》。学堂空间不算大,总共就两个班级。
孙夫子身着一身长衫,手持一支粉笔,正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十道个位数以内的乘法算式。他的神情专注而严肃,每一笔都写得刚劲有力。
王兴轻声说道:“咱别打扰孩子们学习,我带你们去办公室休息。”
孙夫子看到王兴他们进来,便对学生们说道:“把这些题目抄一遍,这是课后作业。”
然后走到办公室问道:“村长,有什么事吗?”
王兴连忙介绍道:“这三位是明镜报的记者,来咱们村采风,得麻烦孙夫子您招待几日。”
孙夫子点了点头,看向三人说道:“学堂条件简陋,图书馆还有点空间,但只能席地而眠,还望三位不要嫌弃。”
金圣叹微笑着回应:“有片瓦遮顶即可。”
孙夫子拱了拱手:“某还有学生要教,就先告辞了。”说完,便匆匆回到教室继续授课。
金圣叹三人也连忙行礼,目送孙夫子离去。而后,他们跟着王兴来到了图书馆。
任大任感慨道:“看这孙夫子的气度教养,只怕非等闲之辈。这个村的孩童算是有福了,有如此学识渊博之人当夫子,他们成才的几率很大啊。”
江南的官宦世家为什么能延续百年的富贵,就是因为他们家族当中有精通八股之人,他们可以把写作的学问传承下去。普通的读书人只知道写八股的格律,但什么样的八股文能受考官的喜欢,这些都是他们接触不到的信息。
这些信息虽然不算保密,但各地官宦世家都有意无意的隐藏这些信息,只知道死读书,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