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章,农村采风 (第2/3页)
学八股文的那些人,能成为秀才已经是极限,能考上举人者凤毛麟角。
金圣叹道:“旧时王谢庭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,孙夫子还能留在中原,可见他的家风已经算是好的,要不然他应该去哈密,大漠,辽东这些地方。
不过也多亏了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,要不然的话只怕孙夫子他们的下场会更悲惨。”
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简直骇人听闻,光去年花在这上面的银子就超过了1300万两,这是大明朝财政收入的一大半,据说光招募的夫子数量就超过了10万人,这也是大同社一直吸纳人才的原因,哪怕就这10万人,依旧不能满足北方全面推广教育。
大同社如此力度的推广教育,金圣叹是极其佩服的,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,仍就一步一个脚印,践行他们心中的大同之治。
均田,让中原几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,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幼有所学的目标,现在大同社还在大范围的推动厚生金,向着老有所养的目标推进。
还有他们在推广赤脚医生的制度,光医学院建了4家,每年能培养几千大夫,并且把大夫推广到乡村,用低价和几乎免费的药物来为农户提供最基础的医疗。
这就是金圣叹有很多地方不满大同社,依旧建言建策的原因,因为大同社真是在一步一步向着大同之治的目标前进。
其实这些制度并不是大同社首创,在大明也有,官方有养济院,还是洪武元年设立,由政府出资,收养鳏寡孤独、残疾人等人提供衣食住所。
有漏泽园,负责收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和贫困无葬者,解决了部分丧葬难题。
有惠民药局,为贫苦民众免费提供医药服务,配备医官,制备药物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。
甚至民间还有同善会,由士绅发起,以劝善为宗旨,对贫困且有德行的人进行救济,如发放米粮、铜钱等。
还有义仓和社仓。这些由富户捐粮设立,社仓靠民众捐纳。在灾荒时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
但这些即便是最开始的建立之初,规模也极其小,只不过是皇家彰显自己对百姓仁慈的牌坊,规模比不上大同社的百分之一。
而这些机构早就变色,不是成为了残民害民之地,就是变成了当地士绅搜刮钱财之地。
任大任内心还真有点复杂,即便是在灾区,北方比他想象的都要好,就是这种变化付出的代价,让他有点胆寒,即便他在江南听说过大同社在毫不留情的清洗地主士绅,却没想到清洗的如此彻底,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打击。
原来想建设大同世界需要拿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作为燃料,他有时候都在想,即便自己真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,但能狠下心来献祭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?
不用想,他知道自己做不到,能做到这一点的徐晨该会是何等的人物?
黄宗羲拿起一本春秋,发现上面写着恺阳先生,而后恍然大悟道:“原来孙夫子是孙帝师的家人。”
两人看到恺阳先生也恍然大悟,这是帝师孙承宗的字号。
对于孙承宗几人还是很敬佩的,70岁依旧为国征战,虽然被大同社打的大败,但面对大同军,大明有哪位将军胜利过?他们自然不会苛待70岁的老人了。
而且比起那些投降的甚至出卖天子的将门,孙承宗好歹战斗到最后一刻,尤其是去年,大同社看他已经70岁,加上他的品德比较好,家风正,打算放他回乡。
结果孙承宗认为自己没守住中原,愧对大明,硬是不愿意离开洛阳俘虏营,光这种品格就让他们很尊重。
而到中午的时候,他们看到有几个脸色苍白的村民来到这里。
“孙夫子,我的身体不舒服,你能看看是咋回事吗?”
孙夫子拿着一个玻璃棒给村民量体温。而后松口气道:“没有发烧应该是累的。”
而后他一个药罐子,弄一些白色的颗粒,化挂到一碗白水当中,然后看着这些村民喝下去道:“操劳过度,休息几天就好了,我再给几包药给你们,1日吃两包,早一包,晚一包,这两天多休息,不要那么操劳。”
农户喝完一碗药水,精神恢复了一些,听到孙大夫的话苦笑道:“这地还没浇水,如何能休息的了,要是浇水少了,粮食绝收了,哪怕是病治好了,俺全家都要饿死。”
孙夫子道:“等会儿我会和村长说一下,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帮你们浇水,你们现在最好休息,不然劳累成病花的钱更多,药钱先挂到账上,等你们秋收之后拿粮食来抵。”
农户接过几小包药感激道:“多谢孙夫子。”
等农户走之后,黄宗羲迟疑道:“孙夫子,刚刚你包的那两种药材,某看过去好像是像食盐和蔗糖?某倒是不想窥视孙大夫的药方,只是这两种东西真能治病。”
孙夫子道:“就是这蔗糖和食盐,食盐水能缓解疲劳,快速恢复精力,蔗糖则是用来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