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章,改造农村与天灾不断 (第2/3页)
认识字就不会被人骗,有学问就可以做工钱更高的差事。城里的那些钢铁厂、器械厂,招人都是要懂字的,钢铁厂的工匠一个月有三两银子的工钱,但想要成为钢铁厂的工人,最起码要懂1000个字。还有纺织厂的女工一个月也能赚一两五,人家同样需要懂500字的女工。你们不懂这些,赚钱的机会通通没你们的份。不懂字,朝廷的文书都看不懂,来了赈济都不知道去哪里领,你们未来想过好日子,就要掌握读书识字这一项最基本的能力。”
孙夫子在村里威望很高,他一生气,其他村民就不敢再说话了,只能乖乖地开始学习这10个汉字。教室里回荡着村民们不太整齐但却认真的朗读声。
在教室外,黄宗羲等人听到教室里孙夫子的一番话后,忍不住说道:“大同社管的太多也太密了,难怪大同社总是缺少人才,一个小小的乡村政务居然不比一个县差多少。”
金圣叹点了点头,解释道:“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,大同社又如何抗击这些天灾?要是学大明,皇权不下乡,旱灾、蝗灾、洪灾一来,这里的村民一半都要饿死。”
任大任皱着眉头道:“但这样一来朝廷的开支会极其巨大,哪怕大同社税收比朝廷高几倍,但也承受不住如此庞大的开支。”
金圣叹认同地点了点头道:“的确,去年大同社亏空了3000万两,还是靠着整个北方地主士绅的家产才能维持下去。继续按照这个规模亏空下去,要不了10年大同社就会入不敷出。”
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,但很快又话锋一转,“不过没关系,这不是还有江南吗,打下了江南又可以继续这样发展10年。”
任大任不满地反驳道:“这不就是暴秦的掠夺模式?江南打下来怎么办?这天下还有比江南更富裕的地区吗?没了富裕的地方掠夺,大同社准备等死?难道大同社只是为了建立一个二十几年的王朝?”
金圣叹笑着解释道:“元首自然知道这些,所以才努力发展产业。发展20年时间,产业的规模肯定比现在大十几倍,到时候光这些产业的税金,就足够填补空缺了。”
黄宗羲皱着眉头,继续追问:“要是填补不了怎么办?”
金圣叹胸有成竹地说:“你们可以看看,大同5年到8年关中商税增长的速度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。而且元首此时的做法,本身就是为了抗击北方越来越严重的旱灾。减少了官吏开支的确是减少了,但没人组织农户,北方会在一波又一波的灾害当中逐渐瓦解。”
更不要说元首现在还在推广乡村五项工程,没有足够的官吏,这些政策如何推广下去?
“乡村五项工程?”黄宗羲惊讶道,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。
“每个村有一所蒙学,每个乡有一名赤脚大夫,每十户村民能有一口压水井,每个村能有一支扫盲读报队,每户农户能养一头牛,两头猪。”
黄宗羲皱眉头道:“这些的确是仁政,但也要量力而为。”
金圣叹道:“在中原这片地区已经实现了每一个乡村有一所蒙学,赤脚大夫虽然少了一些,但几个村子共用一名还是可以做到,现在大同社正在想办法推广压水井,读报队也可以请夫子帮忙,耕牛也在想办法从大漠购买,大同社在确实的推进自己的政策。钱才真正花在百姓身上,才是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官吏如果服务百姓数量多了,只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,最起码现在的北方,农户不组织起来是很难活下去的。”
仿佛是在呼应金圣叹的说法一般,翌日,县衙的一个文吏带着一个身着长衫的读书人,匆匆来到了王家村。他们的脸上带着焦急和忧虑,带来了一个如同天塌了一般的坏消息。
“关中耀州发现蝗灾,元首府下令,各府、州、县、乡、村探查本村的蝗虫数量,发掘蝗虫的巢穴,有蝗虫巢穴的乡村,从即日开始捕杀蝗虫的幼虫,每个村民每日必须要交100只蝗虫。”
金圣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急切地问道:“关中真闹了蝗灾了,蝗灾的规模大不大?”
要知道现在北方最大的粮仓就是关中。去年整个关中向中原输送了1700万石粮食,今年中原的情况比去年好不了多少,要是没有关中的粮食输入,他担心在黄河工地上百万的百姓,失去以工代赈的差事,这可是关乎几百万百姓饭碗的大事。
那个长衫的年轻人苦笑着说:“老师在陕北、耀州、凤翔府多地都发现了蝗虫。虽然现在整个关中已经在全力扑杀,但最终能保住多少粮食只有上天知道。老师认为久旱必蝗,关中既然已经发生蝗灾,中原这些年也是旱灾连连,只怕也会发生蝗灾。某昨日在黄河堤岸上巡查,一锹下去能挖出几百粒蝗虫卵,杂草堆当中的草蜢也是异常繁盛,中原已经有爆发蝗灾的潜在条件了。”
黄宗羲和任大任两人震惊无比,他们这才发现大同社的布置一点都没错。现在不要说10年后的事,不把百姓组织起来,北方连今年都度不过。
王兴得知关中蝗灾以及中原潜在的蝗灾威胁后,立刻行动起来。他迅速召集了整个新乡的抗旱会员,来到王家村,由关中来的治蝗专家为大家进行培训。
治蝗专家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,手中拿着蝗虫的幼虫标本,神情严肃地讲解着:“大家看,这就是蝗虫的幼虫,它们体型较小,颜色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