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章,改造农村与天灾不断 (第1/3页)
戏曲的悠扬唱腔渐渐消散在夜空中,夜已深沉。王兴热情地安排戏曲团成员居住在两间教室当中。
大家将学生的课桌往旁边一摆,腾出了足够的空间。戏曲团成员们早有准备,他们带来了凉席、被褥,甚至还有蚊帐,不一会儿,就把临时的住处收拾得井井有条。
黄宗羲他们在人群中找到了戏剧团团长宋建华,一番闲聊之后,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年轻有为的班主,竟然是大同社的团级军官。不过,他们的主要职能并非作战,而是进行舆论宣传和教化百姓。
宋建华自豪道:“不要看我们戏曲团不拿枪,但依旧是军功卓著的团体,前年中原大战,经过戏曲团引导,不战而降的城池有5座,不费一兵一卒能攻占城池,那也就是戏文当中那些说客能做到。”
而后他得意的看着自己的肩章道:“没有军功,你以为俺这团长是咋来的?”
任大任钦佩道: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宋团长厉害。”
这一发反而让宋建华有点不好意思了,而后经过深入的聊天,他们知道戏曲团的工作十分辛苦,成员们有一半的时间都奔波在各个乡村之间,宣传卫生知识、农业知识,进行政治动员。他们爬山涉水,不辞辛劳,为的是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新的知识和大同的理念,改变农户的生活习惯。
黄宗羲听完有点惊愕,他本以为大同社不兴圣人的教化之道,现在看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教化之法。
黄宗羲原本以为金圣叹会在王家村待一天后就离开,可没想到他打算以王家村为范例,深入了解这里的夏收和秋收情况,看看在这大旱之年,王家村收获的粮食能否让村民填饱肚子。无奈之下,黄宗羲他们也只能留下来。
几日的相处下来,他们看到了一套与大明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。虽然此时正值农闲时期,但小小的王家村却一片忙碌景象,尤其是新乡抗旱会长王兴,那更是一刻不得停歇,不是宣传卫生知识,就是宣传安全知识,比起大明对乡村几乎不管理,只有在征税的时候才会出身影,现在的大同社,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下一道政令,一个小小的抗旱会长居然比大明的县令都要忙碌。
这天农户们上午浇完田地的水后,就会被抗旱会会长王兴拉到蒙学当中学习文字。
王兴解释道,这是元首府发布的政令,争取在5年内让北方所有百姓学会上千个常用文字。然而,村民们普遍对学习存在抗拒心理,要王兴连拉带劝才肯去学校,即便如此,他们还是牢骚满腹。
“会长,俺都一把年纪了,学会文字有什么用?”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户皱着眉头,满脸不情愿地说道。
王兴耐心地劝说:“元首他老人家体谅你学文字的难处,专门弄了简化字给大家学,笔画已经少了很多,学起来也更简单。”
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,“元首日理万机,即便这样还关心你们的学习情况,专门给你们弄了一些好学的文字,你们要是不学习,对得起元首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吗?”
听到元首都如此关心他们,村民们的牢骚话才稍微少了一些,对于救了自己全家性命的元首,他们还是很尊重的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报纸上的信息对村民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,让身处农村的他们希望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。尤其是年轻人,对城市里的新鲜事儿更是充满了向往,现在的农村虽然分了地点,但因为水灾,旱灾不断,即便是分了地,大部分农户还是很难吃饱肚子的。
但城市当中的工匠却不一样,他们有粮本,能吃饱饭不说,做的差事收入也极高,他们忙活一年下来都未必能赚到3两银子,但这些却是他们一个月的工钱,更不要说城市当中还有戏班,说书先生,茶馆,市集各种好吃的,好玩的,比起农村枯燥烦闷的生活,青年们还是更向往城市当中的生活。
一份大同报内容并不多,半个时辰就读完了,村民们都觉得有些可惜太短了。
读完报之后,孙夫子在黑板上写下了10个简易汉字,标上了拼音,开始一个个地教村民。他读一遍,村民们也跟着读一遍。
教了几遍后,孙夫子说道:“这10个字给你们一天时间背,不知道的去找自己家的娃,我已经让他们当你们的监察员,让他们随时监督你们。”
“啊!”村民们没想到孙夫子会想出这样的办法,纷纷发出惊讶的声音。
“过几日就要夏收了,现在教的字过几天怕就会忘掉,不如等夏收之后,我们再集中学习。”
一位村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读报了解外界的事物,让人心情愉快,但学习就让人头疼了,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户,记忆力太差了,这个时候可能知道怎么读,等过一会儿就忘记了,让他们不断重复学习的过程,实在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煎熬啊。
“是啊,是啊,现在每天累得半死,俺们又不是那些娃能专门学习,俺们还要种地,哪里记得住?”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。
孙夫子脸一冷,严肃地说道:“夏收完了,还有秋收,秋收完了又要准备来年的春耕,你们是不是打算一辈子当睁眼瞎?
读书识字怎么会没用,你们如果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