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,江北赈灾,江南党争 (第2/3页)
。新乡,王家村。
王兴推着一辆独轮车,运着几款鸡鸭苗进入村子道:“乡亲们,朝廷给大家发家禽了,每户领5只鸡苗鸭苗啊!大家一定要做好标记,可别混啦,更不能养死了。咱想要灭蝗虫,全指望这些小东西啦!”王兴的声音在寂静的村道上回荡。
听到有东西可领,原本在家中忙碌的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,像潮水一般围了上来。
王兴看着围上来的村民,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和一支毛笔,大声说道:“大家排好队啊,领了鸡鸭的,都要在这上面签字按手印。”
很快,一支长长的队伍在王家村道上排了起来。村民们井然有序地一个接一个领取鸡鸭苗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在队伍的一旁,金圣叹兴致勃勃地看着这一幕,忍不住感慨道:“急民之所急,这才是一个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啊!为百姓服务,没有大胸怀能说出这样的话、做出这样的事吗?”
黄宗羲则拿着一本破旧的《蝗虫经》,正认真地翻阅着赞叹:“蝗虫肆虐中原几千年,却从未有人像这位朱先生一样,把蝗虫研究得如此透彻。尤其是这一次提前警报蝗虫灾害,真可谓是功德无量啊!”
任大任也在一旁点头附和:“这两天已经有零星的蝗虫出现了,但它们数量极其稀少,看来这次的蝗灾应该是被限制住了。”
黄宗羲合上书,认真地分析道:“按这本《蝗虫经》的说法,适合蝗虫孵化的温度是25度到35度之间。现在的温度太低了,孵化出来的蝗虫没多少。不过,要等5月才能真正看出这次蝗灾有没有被彻底限制住。”
大同社已经有温度计,并且按照后世的方法制定了0-100度的温度标准,所以黄宗羲他们也知道温度的概念。
金圣叹听到这里,不禁想起了南明的朝廷,冷哼一声道:“看看中原的百姓为了抗击蝗灾花了这么大的力气,大同社更是调动了整个北方的人力物力抗击蝗灾,大明200多年,有做过这样为百姓着想的事情吗?侯恂这些人,只知道蝇营狗苟,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!”
黄宗羲和任大任听到这话,也是深深的叹了口气,心中满是无奈和悲哀。
南明朝廷成立之初就先天不足,前期在大同社的压迫下,他们还能团结在一起,但这两年北方旱灾,蝗灾频发,江南上下都认为大同社短时间内没办法南下,争斗开始变得激烈起来了。
去年七月,荷兰人不宣而战,派出8艘战舰,对刚刚追剿刘香回到厦门没有戒备的郑芝龙部和明朝官兵发动突袭。击沉、烧毁和弄沉港内郑芝龙和明朝官兵的二十几艘战船。
大明厦门官员在驻军遭到荷兰人痛击后,采取息事宁人态度,找人与荷兰人疏通,表示愿意通知厦门、金门、烈屿、鼓浪屿及附近各岛的百姓送上二十五头牛、二十五只猪和一百只鸡,希望荷兰人不要再伤害百姓,使他们可以继续安心耕种。
9月,荷兰人普特曼斯与刘香在台湾的大员汇合,准备再度进攻郑芝龙。
福建巡抚邹维琏檄调诸将,大集舟师,准备痛击荷兰侵略者,福建总兵郑芝龙担责运筹指挥这场战斗。不久在澎湖的遭遇战中,焚毁荷船一艘,生擒荷将一名,溺死荷兵数百。
10月,由郑芝龙带领150艘帆船在金门料罗湾追上荷兰大船九艘、刘香船五十多艘。郑芝龙报仇心切,奋勇当先,使用铁钩钩住敌船纵火焚烧战术,共焚毁荷兰快艇一艘,并捕获另一艘快艇,普特曼斯狼狈退回台湾,刘香更是意外的死在料罗湾,自此郑芝龙独霸整个南中国海。
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奏捷书中称:“此一举也,生擒夷酋一伪王、夷党数头目,烧沉夷众数千计,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,戫斩夷级二十颗,烧夷甲板巨舰五只,夺夷甲板巨舰一只,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,…闽粤自有红夷以来,数十年间,此举创闻。”
这一仗虽然是海战,规模也不算大,但还是引起了整个江南的轰动。毕竟这几年明朝在战场上屡战屡败,如今半壁江山都被大同社占据了。他们上一次战胜敌人还是崇祯二年的事了,现在的南明小朝廷的确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。
然而,这场原本值得庆祝的海战胜利,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风云突变,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江南的那些士绅们,原本满心期待着海战的胜利会让他们的贸易更加顺畅,成本更低。在他们的设想中,海上的威胁被扫除,商路畅通无阻,财富将如同潮水般涌入他们的口袋。
可没想到,郑芝龙胆大包天,竟然给他们发“平安旗”,一面旗帜要3000银子,谁也不能例外。
江南士绅们愤怒了,在他们的认知里,朝廷都不敢轻易收他们的税,毕竟他们在江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庞大的势力网络,现在朝廷都是靠他们养着。
而如今郑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