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,江北赈灾,江南党争_明末,从西北再造天下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

    第357章,江北赈灾,江南党争 (第3/3页)

芝龙竟敢拿面旗子就要收三千两,这简直是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。

    一时间,南明朝廷当中,参奏郑芝龙拥兵自重,图谋不轨的奏折堆满了朝堂。那些士绅们动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关系,纷纷上书弹劾郑芝龙。他们言辞激烈,将郑芝龙描绘成一个野心勃勃、妄图篡权的乱臣贼子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自己发动舆论,郑芝龙的名声搞臭,让他在江南没有立足之地,郑芝龙应该像以前的武夫一样,跪在他们面前向他们求饶,他们再笑骂几声,粗鄙武夫,不识大义,剥夺了郑芝龙的官位,夺走郑芝龙的船队。

    然后现实狠狠的打了这些人一巴掌,郑芝龙对这些参奏的奏本置之不理,对那些江南的士绅也不屑一顾。

    如今已是弘光三年,早已不是崇祯二年那个局势相对稳定的时代。现在是拥兵为王的时代,他郑芝龙在海上毫无对手。他的舰队纵横四海,令人生畏。即便是北方的霸主徐晨,若是他不给面子,徐晨照样也得忍。在郑芝龙看来,这些江南士绅算什么玩意,不过是一群只知道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跳梁小丑。

    郑芝龙反手把自家的“平安旗”再卖贵2000银子,你江南士绅不是喜欢闹,没有五千银子你就不要想出海。

    郑芝龙反手一巴掌直接把江南的士绅给打蒙了,郑芝龙你怎么不按常理出牌,你还有没有家国大义,有没有忠君报国之心,这还是大明的将军吗?

    一时间江南更加疯狂的攻击郑芝龙,官员也纷纷上书内阁,说郑芝龙名为明将,实为海寇,朝廷应该尽早剿灭这股海寇。

    但这些奏折到了内阁之后,侯恂置之不理,这还可以用他们上诉,早在两年前侯恂就知道了,但崇祯年间朝廷就拿郑芝龙没办法,到了弘光朝就更加没有办法了。

    一通折腾下来,江南士绅们愤怒的发现,他们居然拿郑芝龙毫无办法。

    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舆论攻势,朝堂的关系,通通都不起作用之后,也只能忍下来。他们虽然心中充满了怨恨,但却不敢再轻易招惹郑芝龙,甚至还要派人去福建和郑志龙谈判,好歹把“平安旗”的价格降下来。

    只是从这以后,郑芝龙的名声彻底臭了,在江南士绅们的口中,他成了一个贪婪、霸道的海盗头子。

    但真正引起巨大波澜的事,发生在今年三月。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,郑芝龙这几个月时间光卖平安旗和经商就赚了五百万两银子。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,轰动了整个江南。半年不到就赚这么多,那一年时间不要赚上千万了,这是一笔真正可以富可敌国的财富。

    连侯恂都忍不住了。他在金陵拆东墙补西墙,朝廷的钱粮永远不足。练兵的进度不如人意,军队缺乏足够的装备和训练,战斗力堪忧,战舰督造进度缓慢。

    尤其是最后一条,那可是真有可能要人命,现在不但是江南在制造战船,大同社也在制造战船,从南阳到扬州,从江淮到天津,大同社十几个造船厂,玩命的制造各种战船。

    虽然东林党可以宣传北人不善水战,大同社即便是有战船,也打不过他们的船队。

    但这些威胁是却实实在在,侯恂和文震孟他们想要加大制造战舰的投入,但南明朝廷却没有钱,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同社的水师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。

    现在他知道了有上千万两银子的财富就在眼前,这还忍得了,南明朝廷一切的问题都能解决,这半壁江山就也能保得住。

    二月,侯恂先是通过内阁名义,征调郑芝龙入京。他以为凭借朝廷的威严,郑芝龙会乖乖听话,只要入了京,如何炮制郑芝龙就轻松很多了。

    然而郑芝龙却是知道朝廷官员的德行。他的前辈汪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汪直轻信朝廷,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。郑芝龙可不想重蹈汪直的覆辙,所以他理都不理侯恂的命令,就是待着自己的老巢不动。

    侯恂并不死心,后面他又通过天子,以郑芝龙战胜了荷兰人的名义,封他为左都督,封安南侯,加少保。而后还通过黄道周做保,承诺只要他愿意交出舰队和商路,朝廷对他加官进爵,甚至连朝廷的水师都可以归他指挥,任命他为水军大都督。侯恂以为这样优厚的条件,郑芝龙会心动。

    只可惜郑芝龙根本不相信侯恂。他知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,一旦他交出了舰队和商路,就如同失去了自己的根基,任人宰割。他不敢去金陵,生怕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,双方谈判了半个月,但任朝廷加官晋爵,郑芝龙就是不如去金陵,更不交出船队和商路。

    双方就这样闹翻了,现在整个江南都在传郑芝龙要造反。

    而在江北的金圣叹看到江南朝廷内部的纷争,怒其不争,不能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郑芝龙的问题,就要把他当敌人。

    党争了这么多年逃到了江南还是要党争,没有争斗的对象就分出一部分人当敌人继续争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