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9章,上帝必然在东方,天堂必然在赛里斯 (第2/3页)
应该像守护金币一样守护它,怎么能白白让这些外人学了去?”
经过这大半年的相处,老约翰早已将自己视为了“赛里斯人”。连他们村子的名字,都在他的带动下,被村民们半开玩笑地改叫了“赛里斯村”。在他朴素的认知里,好东西自然要紧紧攥在自己人手里。
夏允彝闻言,只是温和地笑了笑道:“我们大同社追求的,是‘天下大同’。”
老约翰叹息道:“爵士,您是从东方的天堂来的,不知道人间的险恶,尤其是在英国。您这样善良慷慨,将来会吃大亏的!”
经过了这半年多的相处,他也知道夏允彝说的天下大同,就和圣经当中的伊甸园一样,夏允彝说的话,老约翰听了之后会很自然的转化成为圣经当中内容。他现在已经把大使馆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,没办法,夏允彝他们给的太多了。
农场收获,夏允彝将七成的产出分给他们这些农户,自己只留三成用作使馆开销。
就是说这次建设大使馆,老约翰这些村民本着感恩的心态,打算免费给赛里斯人做事。
但让他们没想到的事情,大使馆一天包了他们两顿伙食,让他们吃到饱,还有羊肉和鱼肉,给他们和赛里斯骑士一样的待遇。
建房屋上午做4个小时,中午让他们午睡,下午再做4个小时,明明太阳还没有落下,还能继续干活。
但夏爵士就是不同意,说大同社规定的一天只能干8个小时的活,剩下8个小时睡觉,8个小时属于自己。
老约翰自动翻译成为,上帝只允许他们干8个小时的。超过了8个小时都是违反了上帝意志的事情,既然是上帝的意志,哪怕是东方上帝,他们也就不好违背了,于是赛里斯村的村民是整个英国第一批学会睡午觉的农民。
现在大同在老约翰心中等同于上帝的另一个称呼。更关键的是他们事情不白干还有工钱,夏爵士一天给一先令的工钱,这个是城市老爷才有的待遇。
“赛里斯村”的所有青壮劳力都在为大使馆工作,人手不够时,他们宁愿偷偷介绍信得过的亲戚过来,也严防死守,生怕消息泄露,让外人来占了“他们赛里斯人的便宜”。
在老约翰看来,夏爵士和他的大同社什么都好,就是在天堂待久了,居然想在英国这样的污秽之地建立一个天堂,让他这个英国老农都忍不住要替他们操心。
八月的伦敦郊外,暑气渐盛。自威尔金斯神父首次造访后,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大家也放下了顾忌,前来观察麦田生长情况的人日渐增多。
其中尤以拥有大量土地的英国乡绅和农场主最为积极。最初的好奇与怀疑,已逐渐被眼前这片疯狂生长的麦田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预期所取代。
当麦穗日渐饱满金黄,接近收割之时,夏允彝都不知道,自己不知不觉间已重新融入了英国上层社会的交际圈,那些曾经因“粪便伯爵”称号而对他关闭的沙龙大门,又悄然为他打开了。
在这些交往中,威尔金斯神父和一位名叫杰拉德的年轻乡绅与夏允彝最为投契。
经过这段时间交流夏允彝才知道天主教在西方居然有这么多教派,这个威尔金斯神父是清教派,教派的教义,崇尚节俭,反对奢靡。
按理说这样的教义是好的,和儒家理学很像,而发展也和理学差不多,上层的贵族依旧花天酒地,享受奢靡,不去限制,却教导底层的农户勤劳和节俭。
夏允彝当年在江南就看不上理学,现在对这个所谓的新教派自然也不感冒,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和有探索精神的威尔金斯交流。
而杰拉德却是一个比较有正义感的年轻人,他对英国的圈地运动极其愤怒,他认为土地是上帝给所有信徒的,圈地运动是在违背上帝的旨意,魔鬼的运动。
杰拉德家族原本在家乡有一块土地自由民,但被当地的贵族圈走用来养羊,杰拉德全家人只能逃到伦敦来求活。
万幸的是他父亲有点经商的天赋,在他们全家人还没被抓做奴隶的时候,找到了一份工作,然后经过了几十年成为了一家拥有店铺的小商人。
当时的英国有条法律,任何的流浪汉只要30天内没找到工作,被人举报,就会被奖励给举报人作为奴隶,因为有这段经历,他对圈地运动极其仇恨。
当他在听说了大同社的均田制度,把田地30亩一等份,分给了所有农户,极其激动认为找到了自己的政治理,经常询问民朝的土地政策。
三人时常在大使馆内或田埂边交谈从农业知识到政治理念,再到民朝的大同理念,他们时有共鸣,也时有交锋。
一日午后,杰拉德和威尔金斯被夏允彝留在大使馆用午饭,杰拉德惊讶地发现,那些普通的工匠、甚至雇佣的本地农工,餐盘里竟也盛放着松软香甜的赛里斯面包和冒着热气的浓稠肉汤,汤里还能见到实实在在的肉块。
更让他瞠目结舌的是,用罢午餐,这些工匠并未立刻返回工地,反而三五成群地找阴凉处坐下,或靠着墙根闭目养神,坦然地“偷懒”起来。
“夏先生,”杰拉德忍不住指着那些休息的工匠,语气中充满不解甚至一丝愤慨,“您支付了一天一先令的高昂工钱,他们就如此光明正大地怠惰?这简直是对雇主财富的盗窃!”
夏允彝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解释道:“这是我们与工匠的约定。每日劳作,分为上午四小时,下午四小时。如今正午刚过,是一天中最酷热的时候,让他们休息片刻,避开这段暑气,下午开工时效率反而更高,也能避免中暑的风险。”
“一天只工作八小时?还支付一先令?”杰拉德的惊愕更深道:“这太荒谬了!伦敦城里的作坊,哪个不是从天亮干到天黑。”
要知道现在的英国已经有不少机械化的作坊,里面工匠工作的时间普遍有十五六个小时。虽然现在的英国作坊主还没自豪到三年时间就能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