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五章 洱海望夫_青海没有羊眼汤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

    第一百七十五章 洱海望夫 (第3/3页)

虽不及与魔教搏杀那般惊心动魄,却更需耐心、智慧与对天地万物的一份慈悲之心。

    这一日,他来到大理古城之内。古城人流如织,商铺林立,各族百姓往来穿梭,一派繁华景象。然而,在路过城西一处废弃的古宅时,赵清真却停下了脚步。

    这古宅占地颇广,但墙垣倾颓,门户紧闭,院内杂草丛生,散发着一股陈腐的气息。更引他注意的是,宅院上空,隐隐盘旋着一股极其隐晦、却又异常执拗的“念”力。这念力并非妖气,也非魔气,而是一种……类似于“诅咒”或“誓愿”的精神残留,历经数百年而不散,影响着这片地域的气运。

    他向附近居民打听,得知此宅乃是前朝一位杨姓进士的府邸。传说这位杨进士为人耿介,因直谏触怒权贵,被诬陷下狱,含冤而死。临死前曾发下毒誓,诅咒那些构陷他的仇敌断子绝孙,且其怨念不散,要亲眼看着仇家败落。后来,那些权贵果然或因党争,或因罪责,陆续家道中落,甚至横死。而这座宅院也自此荒废,据说夜间常有异响,无人敢靠近,被视为凶宅。

    “原来是忠良屈死,一口怨气不散,混合着当年的毒誓,形成了这‘诅念之地’。”赵清真明了缘由。这等念力,因含着“正义”与“冤屈”的成分,比寻常怨灵更难化解,它并非主动害人,但其存在本身,就如同一个不断散发着负面信息的源头,影响着周遭环境与居民的心绪,长久下去,恐生变故。

    他沉吟片刻,并未强行进入宅院驱散念力。那样做,等于否定了那杨进士的冤屈与坚持,恐引其残念激烈反抗。他寻来当地里长与几位年高德劭的白族老者,说明情况。

    “杨公忠义,令人敬佩。然,数百年过去,仇敌早已化作黄土,王朝亦已更迭。执着于过往冤屈,使忠魂不得安息,更累及后世邻里,非杨公本愿。”赵清真对众人道,“贫道欲行法事,非为驱散,而为‘告慰’与‘疏导’,需借诸位乡老一份‘见证’与‘祈愿’之力。”

    众人对这位近日来在大理清除诸多怪异的高道早已信服,闻言纷纷应允。

    是夜,月明星稀。赵清真在古宅大门外设下香案,并未开坛作法,只是静立于前。那几位乡老与里长,以及一些闻讯而来的胆大百姓,皆肃立于后。

    赵清真取出一张特制的、以自身蕴含“归墟之心”的真元书写的“安魂涤念符”,并未点燃,而是以神念催动,使其悬浮于空,散发出柔和而浩大的平和气息,笼罩整个古宅。

    他并未诵读超度经文,而是面向古宅,朗声开口,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,也仿佛穿透了时空,抵达那冥冥中的残念所在:

    “杨公在上,后世道士赵清真,偕此地父老,敬告英灵。”

    “公之忠烈,日月可鉴;公之冤屈,天地同悲。然,时光流转,善恶有报,昔年构陷之徒,早已伏法遭谴,魂飞魄散。公之大恨,已得昭雪。”

    “今,大明盛世,海晏河清。公若泉下有知,当见江山依旧,百姓安乐。昔日之仇,已如云烟;公之忠名,当流芳百世,激励后人,而非困守于一宅,与腐朽同尘。”

    “请公放下执念,释怀往昔。此地父老,皆感公之忠义,愿世代传颂公之事迹,使公之精神,长存于苍洱之间。望公英灵,早登极乐,或护佑此方水土,见证太平。”

    他的话语,蕴含着归墟意境那包容、安抚、乃至引导轮回的力量,更结合了众多乡老那份纯粹的“见证”与“祈愿”之力,形成一股强大的、正向的精神洪流,涌向那古宅中盘踞数百年的诅念。

    起初,宅院中阴风骤起,似有呜咽抗议之声。但渐渐地,那风声变得平和,那呜咽化为了叹息。

    赵清真感受到,那股执拗的“诅念”,在众人真诚的告慰与祈愿之下,开始松动、转化。其中的冤屈与怨恨被慢慢抚平,而那“忠义”的核心,则被剥离出来,变得更加纯粹、光明。

    悬浮的灵符无火自燃,化作一道青烟,袅袅升起,并非消散,而是如同桥梁,接引着那股被净化的、代表着“忠义”的纯净念力,升上夜空,与星月同辉,或许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气运之中,真正开始护佑此地。

    古宅上空,那盘旋数百年的阴郁气息,彻底消散。月光洒落院中,竟显得有几分清朗宁静。

    众人只觉浑身一轻,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负担,对赵清真更是敬若神明。

    经此一事,赵清真对“道”的理解更为深刻。降妖除魔,并非只有剑与火。观照人心,疏导执念,安魂慰灵,亦是大道之行。

    大理之事已了,他婉拒了所有人的挽留,飘然离去。云南广袤,未知的妖异与需要抚平的执念,还有许多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