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1章 放血包治百病_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

    第391章 放血包治百病 (第3/3页)

实乃关乎国运民生之要务。

    而此时的欧洲诸国,其医术大多还停留在巫医难分的蒙昧阶段,固守于“盖伦体液理论”的粗糙框架,辅以经验性的简陋疗法。

    其治疗核心简单而危险,就是设法排出体内“失衡的体液”。无论头疼脑热、风寒咳嗽,乃至更严重的疾病,放血、催吐、服用强力泻药,便是他们最常用的“三板斧”。

    你染了风寒?来,在胳膊上划开一道口子放血;你头痛欲裂?来,在额角切开血管再放血。

    史载,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于十七世纪末临终之际,他的宫廷医生竟在短时间内为他连续放血四次,累计放血量高达近两千毫升——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体内总血量的一半!

    再辅以剧烈的催吐与泻下,原本或许只是轻微中风的国王,就在这般“强力排毒”的折腾下迅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。

    而反观我中华医道,早在数千年前的文明曙光中,便已建立起一套‘理论系统化、诊疗精准化、典籍传承化’的博大精深、缜密完备的医学体系。

    早在战国时期,《黄帝内经》便奠定了中医“阴阳五行”“经络气血”的核心理论,提出“治未病”的预防思想,将人体与自然、社会视为有机整体,绝非头痛医头的片面认知。

    东汉张仲景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创立“辨证论治”法则,针对不同病症精准配伍方剂,其“麻杏石甘汤”“桂枝汤”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,从根源上规避了盲目施治的弊端。

    明代李时珍历时二十七载编撰《本草纲目》,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,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,系统梳理了药物性味、功效与配伍,远超同期欧洲零散的草药记载。

    更遑论华佗创“麻沸散”,开外科手术之先河,可“剖破腹背,抽割积聚”;扁鹊创“望闻问切”四诊法,能精准判断病情深浅;针灸、推拿、艾灸等独特疗法,仅凭经络气血之理,便可调理内外诸症,无需依赖金石之药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