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-韧劲 (第3/3页)
苗。
她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,将它们的根部带着原有的少量基质,暂时移栽到了那个铺着故乡沙土的托盘里。
紧接着,她拿起了自己的实验记录本和一支笔。
她不再依赖那个失灵的传感器,而是决定采用最笨拙、却也最可靠的“土办法”——人工模拟、人工观测、人工记录!
她根据自己对戈壁干旱环境的切身理解,以及前几天记录下的其他正常组的数据趋势,开始人为地控制这个临时“沙盘”的环境。
她用一个小小的喷雾瓶,极其精细地给沙土补充微量水分,并密切观察幼苗叶片的反应。
她蹲在地上,蜷缩在实验台下的阴影里,就着实验室冰冷的灯光,眼睛几乎贴到那些稚嫩的叶片上,观察它们是否出现萎蔫、卷曲或是任何细微的颜色变化。
她的右手紧紧攥着那个小本子,因为用力,指节泛白。笔尖在本子上快速而工整地移动,留下清晰的字迹:
“【人工控湿记录】C7组补偿数据。时间:04:17,环境:模拟中度干旱(参照B组趋势),叶片观测:轻微卷曲,叶色略暗,预估含水量约0.3%……”
“时间:05:42,补充微量水分(喷雾1次),叶片观测:卷曲度略有缓解……”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高大的窗户,洒下金色的光斑时,当团队的其他成员因为接到拾穗儿简短的信息而匆匆赶来时,他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景象:
身形瘦小的拾穗儿,蜷腿蹲在冰冷的地板上,像戈壁滩上一株紧紧贴附大地的小草。她的面前,是一个盛着沙土的搪瓷盘,几株沙枣树幼苗顽强地立在沙中。
她的一只手轻柔地抚摸着幼苗的叶片,感受着它们的状态,另一只手则飞快地在膝头的笔记本上记录着。
她的脸色苍白,眼窝深陷,眼睛里布满了熬夜留下的、蛛网般密布的红血丝,嘴唇也因为缺水和紧张而干裂起皮。
然而,当她听到脚步声,抬起头望向赶来支援的队友时,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,却没有任何疲惫与沮丧,反而闪烁着一种异常明亮、异常坚定的光芒,那光芒纯净而炽热,如同戈壁夜空里最亮的星辰。
“传感器一时修不好,”
她的声音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缺水而有些沙哑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和力量,“但咱的实验数据,不能断,一刻也不能断。”
她扬了扬手中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,继续说道,语气里甚至带着一丝源自故乡的骄傲:“戈壁滩上的苗子,旱上十天半个月,只要根还在,有点雨水就能活过来。咱们这实验,这点意外,算不得什么。我用这土办法先顶着,数据都记着呢,保证差不了!”
那一刻,实验室里安静极了。
所有人都看着这个蹲在地上的女孩,看着她身边那盘来自戈壁的沙土,看着她眼中那混合着疲惫、执着与信念的璀璨光芒。没有人说话,但一种无声的震撼和敬佩,在空气中流动。
张教授是最后赶到的。
他静静地听完了情况汇报,目光扫过那个失灵的培养箱,又落在地上那个临时搭建的“人工观测站”上,最后,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拾穗儿那张写满倦意却目光灼灼的脸上,停留在她膝头那本记得工工整整、甚至画着简易叶片形态图的记录本上。
他没有先去关心昂贵的仪器,而是走到拾穗儿面前,俯下身,伸出宽厚的手掌,重重地、却充满温度地拍了拍她单薄而紧绷的肩膀。
收到,我将对这段文字进行润色和丰富,强化情感张力和画面感,突出拾穗儿“韧劲”这一特质带来的震撼与价值。
“好!好丫头!”
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,饱含着难以抑制的赞赏。
他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发现珍宝般的光彩,目光灼灼地落在拾穗儿身上,仿佛要穿透她单薄的身躯,看清内里那坚韧不屈的灵魂。
“拾穗儿啊,”
他向前一步,语气深沉而恳切,“你带来的这股劲儿——这股从戈壁滩的风沙里磨砺出来、从贫瘠土地里生长出来的‘韧劲’,它压不弯、打不垮!这比我们实验室里任何一台进口的精密仪器都更加珍贵!更加可靠!”
那天,团队最终依靠的,正是拾穗儿用最原始、却无比虔诚的方式记录下的那份详尽而可信的数据。
那些沾着故乡沙土气息的数字和符号,奇迹般地弥补了高端仪器故障造成的数据断裂,挽救了濒临中断的实验,保障了项目关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。
而“韧劲”这个词,也伴随着那个深夜蹲在冰冷实验室地板上、用从家乡带来的沙土默默延续实验的女孩身影,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中。
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词汇,而成为一种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精神力量,化作了这个“沙漠生态改良”团队一笔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