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-夜读_拾穗儿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

    第16章-夜读 (第3/3页)

把大扫帚,看到她时,眼睛一亮,立刻停下了手里的活。

    “同学,你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?是一晚上都在这儿学习吗?”

    拾穗儿不好意思地点点头,脸颊有些发烫:“阿姨,我赶报告,在自习室待了一晚上,刚写完。”

    “哎哟,那可太辛苦了,”

    阿姨快步走到她身边,心疼地打量着她,目光落在她眼下的青色上。

    “年轻人拼是好事,可也要注意身体,别把身子熬坏了。”

    说着,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,布袋是用碎花布缝的,针脚有些歪歪扭扭,却很结实。

    “我早上蒸包子时,特意多蒸了一个,给你留着,在保安室的桌子上,快去拿去吃吧,还热着呢,垫垫肚子。”

    “阿姨,不用了,太麻烦您了……”

    拾穗儿连忙推辞,心里却暖得不行。她和保洁阿姨并不熟,只是偶尔在自习室门口遇见时,会打个招呼。

    “别客气,”

    阿姨打断她,眼神温柔得像阿妈,“我孙子也在上大学,跟你差不多大,在外地,也总熬夜学习。

    每次给他打电话,他都说不辛苦,可我知道,读书哪有不辛苦的。看到你,就像看到我孙子一样,忍不住想多疼疼你。”

    盛情难却,拾穗儿只好去保安室取了那个还带着温热的包子。

    包子是肉馅的,咬一口,肉汁在口中弥漫,带着家常的香味——葱花的鲜混着猪肉的油润,像极了奶奶阿古拉每次送她去车站时,塞进她背包里的热包子。

    那时奶奶阿古拉总说:“路上吃,热乎的,垫肚子。”

    此刻嘴里的温度,和记忆里的一模一样,让她眼眶又热了起来。

    她一边小口咬着包子,一边漫步在晨曦微露的校园里。

    路灯还未熄灭,暖黄的光透过薄薄的晨雾,在地面晕开一圈圈柔和的光晕,像戈壁滩上日落时的余晖。

    湖边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,枝条垂在水面,偶尔有早起的麻雀落在枝头,叽叽喳喳地叫着,打破了清晨的宁静。

    湖面结着一层薄薄的冰,冰面映着天边的朝霞,橘红与金黄交织,仿佛撒了一层碎金,晃得人眼睛发亮。

    走着走着,她想起奶奶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。

    那时家里穷,舍不得用电灯,晚上就靠一盏煤油灯照明。

    灯光昏黄又微弱,奶奶总要把眼睛凑得很近,才能看清针脚。

    有一次,她半夜醒来,看到奶奶还坐在炕边缝补,手里拿着她磨破了袖口的上衣,银针在灯光下闪着微光。“奶奶,别缝了,明天再弄吧。”她揉着眼睛说。

    奶奶却笑了,把校服举起来看了看:“明天你要穿呢,衣服破了多难看。衣服破了要及时补,不然破洞会越来越大;学习也是一样,遇到不洞的要及时问,不然问题会越积越多,到最后就补不上了。”

    那时她不懂,总觉得奶奶的话太朴素,直到现在熬夜赶报告,对着一个个难题咬牙攻克时,才明白奶奶的道理有多实在。

    她攥紧了手里的书包带,书包里装着的不仅是刚完成的报告,还有教授的期望、奶奶的叮咛,和自己走出戈壁时的初心。

    这条路虽然艰难,要熬无数个夜晚,要啃下一本本厚厚的书,要面对一次次数据不足的焦虑。

    但每当想起奶奶缝补时专注的眼神、教授送她书前时温柔的叮嘱,想起家乡戈壁滩上迎着风沙顽强生长的梭梭林,她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——

    那些困难,就像梭梭要面对的风沙,只要扎根够深,就一定能扛过去。

    走到宿舍楼下时,宿管阿姨刚刚打开大门。

    阿姨穿着灰色的外套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看到她,立即露出了关切的笑容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,像盛开的菊花。

    “穗儿,你可算回来了!早上我起来查宿舍,看到你床位是空的,还以为你出什么事了,正打算给你打电话呢。快进去好好睡一觉,看你眼睛都熬红了,别累坏了。”

    “谢谢阿姨,让您担心了。”

    拾穗儿真诚地道谢,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,却满是暖意,“我赶报告,在自习室待了一晚上,现在写完了,马上就去休息。”

    “写完了就好,写完了就好。”

    阿姨一边说着,一边侧身让她进去,还不忘叮嘱。

    “洗漱的时候轻点,室友们还在睡呢。我给你留了热水,在楼下的保温桶里,要是想喝,就去倒。”

    走进宿舍,室友们还在熟睡,均匀的呼吸声此起彼伏,像轻柔的乐曲。

    她轻手轻脚地把书包放在自己的书桌旁,生怕发出一点声响。

    翻开书包,看到那本《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》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,梭梭书签从书页间露出一小截蓝绳,像在跟她打招呼。

    她小心地把报告放进文件夹里,又把教授送的书摆回书架上,才拿起洗漱用品,蹑手蹑脚地走进卫生间。

    洗漱完毕,她轻轻躺在自己的床上,却毫无睡意。

    闭上眼睛,朝霞透过窗帘的缝隙,在她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,像奶奶的手轻轻抚摸着她。

    自习室的灯光、保安大叔的热水、保洁阿姨的包子、宿管阿姨的关怀、教授的教诲、奶奶的叮咛……

    这些温暖的片段,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,一颗一颗,串联起来,照亮了她前行的路,也温暖了每一个挑灯夜读的夜晚。

    她知道,未来的路还很长。科研报告可能需要反复修改,导师或许会指出很多不足;

    期末考试可能充满挑战,厚厚的专业书还需要一页页去啃;

    将来研究荒漠生态,可能要去戈壁滩实地调研,要面对恶劣的环境,要收集更多更难的数据。

    但她不会畏惧,就像家乡的梭梭,在贫瘠的戈壁滩上,没有充足的雨水,没有肥沃的土壤,却依然能把根深深扎进沙子里,迎着风沙茁壮成长。

    她要像梭梭一样,在知识的土壤里深深扎根,努力吸收养分,一点点生长。

    终有一天,她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,为家乡的荒漠生态保护贡献力量,让更多的梭梭林在戈壁滩上扎根,让家乡的天空更蓝,让阿爸阿妈不用再为风沙发愁,让奶奶能在挂满梭梭果的林边,笑着看她回家。

    在朦胧的睡意中,她仿佛看见奶奶在油灯下对她微笑,手里还拿着刚缝好的衣服;

    教授在自习室里耐心地给她讲解数据,指尖指着报告上的表格;

    保安大叔端着热水朝她走来,笑容温暖;

    保洁阿姨把包子塞进她手里,叮嘱她“多吃点”;

    宿管阿姨站在宿舍门口,等着她回来……

    这些温暖的笑容,汇成一股暖流,缓缓流入她的心田,让她在这个清晨睡得格外香甜。

    而在她的枕边,那本《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》静静躺着,书页间的梭梭书签,仿佛还散发着沙漠植物特有的清香,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、坚守与温暖的故事,也在默默陪伴着她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