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-攻坚 (第3/3页)
意思……”
有时,她又会因为看到“沙枣与沙棘根系分泌物可促进特定微生物生长”这样的表述,兴奋得双眼发亮,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,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都变得轻快起来。
转折点,发生在一个深夜。
那天晚上,图书馆里只剩下拾穗儿一个人,窗外的路灯在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,把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,落在堆满书籍的桌子上。
她已经连续查阅了七八个小时的资料,眼睛干涩得发疼,看东西都有些模糊,连打哈欠的力气都快没了。
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,准备合上最后一本厚厚的《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》,明天再继续。
就在她的手指碰到书脊时,一篇夹在书页里的论文摘要吸引了她的目光——标题是《关于戈壁特定生境下根瘤菌种间竞争与互利共生平衡点的研究》,作者是一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教授,论文发表在一本不太起眼的期刊上,纸张都已经泛黄了。
她的心猛地一跳,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,原本沉重的眼皮瞬间睁大。
她迫不及待地把论文抽出来,几乎是屏住呼吸,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。
论文里提到,沙枣和沙棘都依赖根瘤菌固氮获取养分,但在戈壁土壤中,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的次生代谢物质不同,会改变根际微生物环境,导致沙枣依赖的“中华根瘤菌”和沙棘依赖的“弗兰克氏菌”相互抑制,争夺土壤中的碳源和氮源,最终导致两种植物都无法正常吸收养分,出现萎蔫、枯黄……
“相互抑制……是根瘤菌!问题出在根瘤菌上!”
拾穗儿喃喃自语,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起来。
她像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所有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。
她一把抓起笔记本和那本期刊,几乎是冲出了图书馆,朝着实验室的方向飞奔而去。寂静的校园里,只有她急促的脚步声和剧烈的心跳声在回荡。
“陈阳!林哲!苏晓!我可能找到了!”
她冲进实验室,气喘吁吁地挥舞着手里的资料,脸上因为奔跑和兴奋而涨得通红。
她的发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了团队的活力。
大家立刻围拢过来,听她语无伦次却又无比激动地解释着自己的发现。
林哲迅速根据新理论调整数据参数进行模拟;
陈阳和苏晓则协助她开始准备新一轮的实验材料——调整菌种配比,重新配置营养基,筛选更合适的共生菌群。
那个夜晚,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。
拾穗儿站在实验台前,神情专注,动作精准地进行着无菌操作。
她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,苏晓细心地帮她擦去。
当她将最后一组调整好菌种配比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恒温培养箱,设定好参数后,窗外已经露出了鱼肚白。
接下来的一周,是所有人记忆中最漫长、最煎熬的等待。
拾穗儿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恒温箱旁,像守护着自己最珍贵的宝贝。
她每天无数次地观察、记录,测量着温度、湿度,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。
她的紧张情绪也感染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,陈阳每天都会过来默默看一会儿;
林哲的数据模拟运行了一次又一次;
苏晓则变着法子给她带好吃的,想让她放松一点。
第七天的清晨,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,洒下一片金色的光辉。
拾穗儿像往常一样,早早来到恒温箱前。当她看到箱内景象时,整个人都僵住了,呼吸仿佛在那一刻停止。
只见培养皿中,新培育的幼苗不仅全部成活,而且长势茁壮,嫩绿的叶片肥厚油亮,舒展着蓬勃的生机,与之前那批萎蔫枯黄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!
“成功了……我们成功了……”
她喃喃着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听到动静的苏晓第一个跑过来,紧接着是陈阳和林哲。
当他们看到那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时,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。
苏晓高兴地跳了起来,紧紧抱住了身边的陈阳;
林哲看着自己屏幕上最终模拟成功的数据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。
而拾穗儿,却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。
她缓缓地、一步一步地走到实验台边,伸出微微颤抖的手,极轻极轻地抚摸着一片娇嫩的叶片,仿佛在触碰一个易碎的、无比珍贵的梦。
冰凉的、真实的触感从指尖传来,确认了这一切不是幻觉。
然后,她慢慢地俯下身,把额头抵在冰凉的实验台边缘,肩膀开始无法控制地轻微耸动。
起初是无声的,只有瘦削的背脊在微微起伏。
渐渐地,压抑的、低低的啜泣声传了出来,那声音里饱含了三个月来的所有压力、焦虑、不眠不休的坚守,以及此刻终于破土而出的、巨大的喜悦和委屈。
一滴晶莹的眼泪,从她紧闭的眼角滑落,划过她清瘦的脸颊,“啪嗒”一声,轻轻滴落在透明的培养皿玻璃盖上,晕开成一朵小小的、湿润的花。
紧接着,更多的泪水涌了出来,一滴接一滴,顺着脸颊滚落,滴答滴答地落在实验台上,落在那些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幼苗旁边。
那些泪水,不像普通的泪珠,倒像是戈壁滩上极其珍贵、能够唤醒沉睡种子的春雨,带着所有的艰辛与坚持,终于浇灌出了这株名为“希望”的幼芽。
苏晓红着眼圈,走上前去,轻轻揽住拾穗儿的肩膀。
陈阳和林哲也安静地站在一旁,目光里充满了敬佩与动容。
拾穗儿抬起头,泪眼婆娑地看着恒温箱里那片生机盎然的绿色,又看了看身边陪伴她共同奋战的伙伴,沾着泪水的脸上,终于缓缓地、一点点地绽放出一个无比灿烂、如释重负的笑容。
她哽咽着,声音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明亮:“我奶奶说过……沙枣开花的时候,远远看去,就像戈壁滩上下了一场金色的雨……”
后来,正式的报告显示,采用新菌种配比培育的幼苗,存活率稳定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。
几个月后,当团队真正踏上辽阔的戈壁,亲手参与第一批混播林种植时,拾穗儿蹲下身,轻轻抚过一株刚刚栽下的沙棘幼苗。
指尖传来土壤温润的凉意,远处,成千上万的沙枣、沙棘树苗在曾经龟裂的土地上排列成行,像一队队等待检阅的年轻士兵,迎着风沙倔强地挺立。
那一刻,她没有忍住眼泪。
但这一次,泪水里不再有怀疑或沉重,而是如同这片正被点滴染绿的土地一般——广阔、扎实,是从心底漫上来的自豪与温柔的风暴。
风依旧凛冽,卷起沙粒扑打在脸上,也吹得她衣角猎猎作响,吹得那些幼小的树苗微微颤抖。
可她站在那里,身影与身后渐起的绿色悄然融为一体。
恍惚间,她觉得自己也像一棵生了根的树。
双脚踩实大地,血脉里流淌的不再只是青春的冲动,更有了一种沉静的力量——如同沙枣深扎的根,默默向下、向深处生长,去触摸这片土地沉睡的脉搏。
而她相信,每一株看似弱小的树苗,终将在时间里长成守护家园的屏障;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,也终将在未来汇成改变世界的洪流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