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-分享 (第2/3页)
——画它的根扎进沙子里,画它的枝桠上站着小鸟,盼着有一天,村里的孩子能坐在亮堂的教室里,不用再冻着小手抄课本。”
她顿了顿,指尖轻轻敲了敲话筒,像是在回忆考学的日夜。
“高三那年,我在一张废弃的报纸上看到京科大学的相关报道,看到‘植被恢复’‘土壤改良’这些专业名词时,忽然就哭了——原来真的有学问能让戈壁长出草、开出花,原来我小时候的梦,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。
所以我拼了命地学习,每天只睡四个小时,把所有复习资料都翻烂了,终于考上了京科大学。
我来京城读书,不是为了留在高楼大厦里,是为了把这里的知识带回家,带回那个生我养我的戈壁。”
台下安静极了,只有笔尖划过笔记本的沙沙声。拾穗儿抬眼看向张教授,他正拿着笔在纸上写着什么,眼里满是欣慰。
她继续说:“这四年,我和陈阳没少往戈壁跑。大一下学期第一次回去,我们带着简易的土壤测试仪,在沙丘上跑了三天,脚底板磨起了水泡,却测出了最准确的土壤肥力数据。”
“大二那年暑假,我们跟着张教授种沙枣树,刚种完就遇到沙尘暴,十棵树倒了八棵,我坐在沙地里哭,陈阳就把剩下的树苗重新栽好,说‘咱们是京科大学的学生,学的就是怎么跟风沙较劲’。”
“去年冬天,我们用实验室培育的‘戈壁1号’草种做实验,在沙子里加了微生物菌剂,今年春天回去看,有一半的草种都冒出了绿芽——那是我第一次觉得,奶奶说的‘戈壁变绿’,离我们这么近。”
说到草原研学,拾穗儿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哽咽。
“这次去草原,我们负责采集土壤和植被样本。每天清晨五点,陈阳就喊我起床,说‘清晨的土没被太阳晒透,湿度最准,数据才靠谱’。我们踩着露水往草原深处走,草长得齐膝盖高,露水打湿了裤脚,凉丝丝的却不冷。陈阳走在前面,时不时回头拉我一把,说‘慢点,别踩坏了丛生禾草的根——这些草的根能固土,跟咱们戈壁的沙蒿一样金贵’。他连踩草都怕伤着草原,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原来有人和我一样,把每一寸土地都看得这么重。”
“有天下午,我们遇到了小范围的沙尘暴。”拾穗儿的声音有点发颤,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话筒线,“风裹着沙子吹过来,睁不开眼,陈阳第一时间把我护在身后,用身体挡住风沙,手里还紧紧攥着样本袋——那里面装着我们一上午采集的土样,他怕沙子进去影响数据。等风沙过去,他的头发里、衣领里全是沙子,睫毛上都沾着细沙,却先抓着我的手问‘你没事吧?有没有迷到眼睛?’我看着他满是沙子的脸,忽然想起张教授课堂上说的话:‘学生态的人,要先爱土地,再爱人——因为土地里藏着所有人的生计和未来’。陈阳就是这样的人,他爱草原,爱戈壁,也爱我想守护的每一个人。”
台下传来轻轻的抽气声,前排有个学妹悄悄擦了擦眼泪。
拾穗儿深吸一口气,擦掉眼角的湿润,声音重新变得坚定:“有人问我,京科大学毕业,留在京城找份安稳工作不好吗?为什么要回戈壁吃苦?可他们不知道,戈壁是我的根。我在那里喝着奶奶煮的奶茶长大,在那里踩着沙子学会走路,在那里许下‘要让戈壁变绿’的梦。京科大学给了我知识,给了我培育草种的技术,给了我画生态规划图的本事,现在,该是我把这些本事用在老家的时候了。”
她举起手里的研学手册,封面朝上对着台下,上面“草原-戈壁生态调研”的字样格外清晰。
“这上面写着我们的毕业计划:六月底参加完毕业礼,七月初就带着‘戈壁1号’草种和沙枣树苗回戈壁;先种满村东的五十亩沙丘,再帮村里建生态合作社,教大家种耐旱牧草、养生态牛羊,靠绿色产业赚钱,让大家不用再靠天吃饭;明年春天,新学校就会开工,我们用京科大学的环保技术,盖保温又节能的教室,装明亮的玻璃窗,建小小的图书馆——让村里的孩子能坐在里面读《草原上的小木屋》,读《植物的生长秘密》,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,也能知道自己的家乡可以很美。”
“我知道治沙很难,建学校也很难。”拾穗儿的目光扫过台下,带着从未有过的笃定,“去年冬天在戈壁测数据,我们的仪器被风沙埋了两次,手冻得握不住笔;培育‘戈壁1号’草种时,实验失败了三次,我躲在实验室走廊里哭了很久。可每次想放弃的时候,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‘沙枣树要扎深根才能活’,想起张教授说的‘难的事,做成了才更有意义’。我想试试,想让戈壁的风里不再只有沙子,还能有青草的香;想让家乡的人提起未来时,眼里能有光;想下次带着学弟学妹回戈壁时,能指着成片的绿洲说‘你看,这是我们用京科大学的知识种出来的’——这就是我考京科大学的原因,也是我毕业后一定要回戈壁的原因。”
她鞠了个躬,声音里带着滚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