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-归程 (第2/3页)
你之前联系的那些树苗,到底怎么样了?还有我们带的那些蔬菜种子,得赶紧找合适的地方育苗,戈壁滩的春天短,可耽误不起,不然就错过最好的播种时节了。”拾穗儿缓缓地说。
“放心,你想到的,我早就惦记着了;你没想到的,我也都盘算好了。”
陈阳放下筷子,脸上露出一个“包在我身上”的自信笑容。
他掏出手机,熟练地解锁,点开一个命名为“戈壁绿洲计划”的文件夹。
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密密麻麻的表格、文档和图片。
“你看,我之前通过学校老师的关系,联系上了省农科院的李教授,他是专门研究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专家。他了解了我们那边的情况后,特别热心,给我推荐了三种耐旱、耐贫瘠的树苗,一种是胡杨,一种是沙枣,还有一种是沙棘。李教授说,这三种树根系都特别发达,固沙保水效果很好,尤其是沙棘,不但能防风固沙,结的果子经济价值还高,非常适合我们那里。他已经跟当地县里的农业技术站打过招呼了,等我们一到村里,技术站就会派人过来,实地指导我们怎么整地、怎么育苗、怎么提高成活率。”
他一边说,一边滑动屏幕,展示着各种树苗的图片和特性说明。
“至于那些蔬菜种子,”陈阳继续划动着屏幕,“我仔细核对过了,都是精选的抗旱品种,像耐旱的西瓜、甜瓜,还有土豆、萝卜什么的。李教授说,只要我们把沙质土壤的保水措施做到位,比如采用他建议的覆膜技术,初期勤加管护,成活率能达到八成以上呢!”
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科学规划带来的信心。
拾穗儿凑过去,仔细看着手机屏幕。
那上面不仅有各种树苗和种子的详细介绍、照片,还有一份简单的育苗场地规划图——陈阳建议利用村头那个已经半干涸的涝坝旁边相对平整的土地,那里取水相对方便,又能为村子抵挡一部分风沙。
更让她惊讶的是,屏幕上还有一份手绘的、却标注清晰的简易灌溉系统示意图。
陈阳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:“这是我查了好多资料,又结合课本上学的水利知识,自己瞎琢磨画的。我想着,咱们一开始资金肯定紧张,可以用当地的秸秆、树枝和塑料薄膜,弄一个成本低的渗灌系统,就是把水管埋在地下,让水慢慢渗到植物根部,这样能大大减少蒸发,节约用水。”
“你……你居然连灌溉系统都设计好了?”
拾穗儿抬起头,望着陈阳因为兴奋和一点点自豪而微微发亮的眼睛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深深的敬佩。
原来,草原上那个星月交辉的夜晚,他所说的“要让黄沙里长出绿意,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”,从来都不是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,也不是年轻情侣间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。
他将这个承诺牢牢地放在了心上,并且不声不响地、脚踏实地地做了这么多扎实的准备工作。
这份心意,这份担当,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她感动和安心。
“那可不,咱们这可是去创业,去打仗,哪能打无准备之仗?”
陈阳笑着,伸手过去,轻轻捏了捏她的手,眼神里满是温柔和坚定,“总不能让我心爱的姑娘,跟着我吃苦受累,还看不到希望吧?”
他顿了顿,语气稍稍变得郑重了一些,“不过,穗儿,还有个事得跟你交个底。我爸妈虽然最后算是默许了,但心里那块石头,估计一时半会儿还落不了地。他们……他们说,军校报名的截止日期之前,都给我留着这个机会。我也跟他们再次保证了,就算在戈壁滩遇到天大的困难,我也绝不会回头,绝不会后悔。我一定要用事实向他们证明,他们儿子的选择,不仅正确,而且光荣!”
拾穗儿望着他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坚定光芒,心中最后一丝因“拖累”他而产生的隐隐不安,也渐渐消散了。
她知道,也清晰地预见到,未来的路绝不会是一片坦途。
他们可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沙暴,将辛苦育好的幼苗连根拔起,掩埋在黄沙之下;还可能会因为资金的短缺,让许多美好的设想不得不暂时搁浅……
前路的艰难,如同戈壁滩上变幻莫测的天气,难以预料。
但是,只要身边有陈阳,有他这份如山岳般坚定的心意,有他们共同描绘的、关于绿色和希望的梦想,她就有无穷的勇气,去面对一切可能的风暴和挑战。
她的手,愿意永远与他紧握;她的脚步,愿意永远与他同行。
一丝丝清凉的微风,顽强地从车窗的缝隙里钻进来,她顺手将一直放在脚边的那个洗得有些发白的帆布包拉到身边,紧紧挨着自己。
包里装着的是她特意从城里买给村里孩子们的礼物——一些印着卡通图案的香橡皮和带有一股水果香味的彩色铅笔。
隔着薄薄的帆布布料,她似乎能摸到那些文具方正的棱角,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拿到礼物时,那惊喜而灿烂的笑脸。
“你说,孩子们拿到这些文具,会不会特别高兴?”
她轻声问道,指尖无意识地、温柔地摩挲着帆布包的表面,像是抚摸着孩子们柔软的头发。
“肯定会啊!”
陈阳在她身边坐下,用力地点点头,眼神里也充满了温暖的憧憬。
“你上次不是说,村里的孩子们条件艰苦,连支像样的铅笔都稀缺,有的孩子还在用捡来的、短得都快握不住的小铅笔头写字吗?等我们把文具送到他们手上,他们说不定会像得了宝贝一样,天天揣在口袋里,都舍不得用呢。”
他顿了顿,思绪也飞得更远,“等咱们后续的项目有点起色,资金宽裕一些,我们第一件事就是给村小学添置一批新的课桌椅,再弄一个小小的图书角,买些适合孩子们看的童话书、科普书。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,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有舒服的椅子坐,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书可以读。”
“嗯!”拾穗儿用力地点头,眼睛因为想象而变得格外明亮,像是落入了星辰,“还有村里那间唯一的教室,屋顶的瓦片都坏了好多了,去年夏天那场大雨,教室里漏得没法待,孩子们只好临时搬到村里的旧祠堂去上课。我们回去后,想办法先筹点钱,把屋顶彻底修一修,再把墙壁里外粉刷一遍,让教室变得亮堂堂、干爽爽的。”
“好,都听你的。咱们一件一件来,总会好起来的。”
陈阳笑着应和,语气里充满了宠溺和支持。
“等咱们规划的防护林带初步长起来,能挡住一部分风沙了,我们就着手把村头那片闲置的沙地开辟出来,试着种一些经济作物。李教授说沙棘和枸杞特别适合,耐旱,好成活,果子营养价值高,晒干了也好保存,可以卖钱。等规模稍微大一点,我们甚至可以尝试建一个小型的加工坊,把沙棘做成沙棘汁、沙棘酱,枸杞包装成精品礼盒,然后利用现在发达的电商网络,把它们卖到城里去。这样一来,乡亲们不仅能参与到种植中来获得收入,还能在加工坊里干活,增加一份工资。日子,肯定会一点点好起来的。”
“等到那时候,”
拾穗儿顺着他的思路,眼睛越发闪亮,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荒滩变成绿洲的景象,“我们还可以想办法修一条路。现在村里通往外界的路,还是最原始的土路,平时就坑坑洼洼,一到下雨下雪,就变得泥泞不堪,根本没法走车。咱们的农产品再好,运不出去也是白搭。要是能修一条结实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,不仅乡亲们出门方便了,咱们的沙棘、枸杞,还有以后可能发展的其他特产,都能顺利地运到镇上、县里,甚至更远的地方。说不定啊,还能吸引一些外面的人,来我们这儿看看不一样的戈壁风光呢!”
“这个想法太棒了!”
陈阳眼睛一亮,兴奋地拍了一下大腿,“对!等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