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-争取 (第2/3页)
她的字迹工整有力,一如她此刻的决心。
偶尔抬头时,她会与陈阳的目光相遇,无需言语,彼此眼中都有同样的坚定。在京科大学的四年里,他和拾穗儿一起多次默默进行着治沙试验,皮肤被戈壁的阳光晒得黝黑,双手布满了劳作留下的茧子。
“我算过了,”
陈阳继续说着,拿出一张写满数字的纸,“草方格需要的麦草,旗另外的苏木就有,收购价格不贵。树苗的话,我联系了区农林大学的实验基地,他们愿意无偿提供第一批十万株幼苗。关键是人力,我们需要全村人一起动手。”
拾穗儿终于开口,声音轻柔却坚定:“人力不是问题。金川村的乡亲们,最不怕的就是吃苦。”
帐篷外,李大叔带着几个年轻人连夜清理着村委会废墟,希望能找出一些还能用的文件和物品,证明金川村的历史和价值。
铁锹挖在沙土和瓦砾上,发出刺耳的摩擦声。
每挖出一本账册、一面锦旗,大家都如获至宝,小心地拂去上面的尘土。
“找到了!找到了!”
突然,赵铁柱兴奋地叫起来,手里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,“村里的老相册!”
大家围拢过来,李大叔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,里面是一叠黑白和彩色的老照片。
最上面的一张是三十年前金川村的全家福,那时的村子绿树成荫,村民们站在村口的老胡杨下,笑容灿烂。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:“金川村一九八八年春节,治沙初见成效留念。”
李大叔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那些熟悉的面孔,有些已经永远离去了,有些还健在但已垂垂老矣。
“看,这是你爹,当年可是村里最精神的小伙子。”
他对赵铁柱说,声音有些哽咽,“那时候咱们村多美啊,村前有溪水,村后有果林。这才过了三十年,怎么就变成这样了……”
另一边,女人们则忙着准备干粮和水,为第二天去旗里的代表们准备行装。
王大娘从救济物资中省下几个鸡蛋,煮熟了塞进拾穗儿的行囊。
“明天要走远路,得吃点实在的。”她喃喃自语着,又把一包孙子舍不得吃的饼干偷偷塞了进去。
小石头偷偷溜出帐篷,跑到村口那棵被沙暴摧毁的老胡杨前。
这棵树曾经是金川村的象征,三人合抱的树干,茂密的树冠,夏天时能投下亩许的阴凉。
如今它被连根拔起,横卧在地,干枯的枝条指向天空,像是在做最后的挣扎。
孩子从口袋里掏出几块舍不得吃的沙枣干,小心翼翼地摆在树根处。
“胡杨爷爷,您一定要保佑穗儿姐明天顺利,保佑咱们村子能留下来。”
他双手合十,学着奶奶生前拜佛的样子,虔诚地许愿,“我长大了也要像穗儿姐一样,把沙漠都变成绿洲。到时候,您一定会活过来的,对吧?”
夜风掠过,枯枝发出轻微的呜咽声,像是老树的回应。
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,拾穗儿一行人就出发了。
三轮拖拉机在沙土路上颠簸前行,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。
车上除了拾穗儿、陈阳、张教授和李大叔外,还有王大娘和两位在村里颇有威望的老人。
他们特意换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,尽管上面也沾着沙尘,却叠得整整齐齐。
王大娘甚至别上了一枚珍藏多年的胸针,那是一朵已经褪色的塑料花。
旗委所在地离金川村有三十多里路,一路上,随处可见沙暴过后的惨状——被沙埋的农田,倒塌的房屋,甚至连公路都被沙丘阻断了几处,他们不得不下车清理沙子才能继续前行。有一次,车轮陷进沙坑里,所有人都下来推车,鞋子灌满了沙子,汗水浸湿了衣背。
“这场沙暴太厉害了,”
李大叔望着窗外的景象,眉头紧锁,“我活了这么大岁数,还没见过这么凶的沙尘暴。十年前那场也算大了,但比起这次,还是小巫见大巫。”
张教授叹了口气:“气候变化加上过度放牧,草原退化越来越严重了。金川村的情况不是个例,整个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。但如果每个受影响的村子都一走了之,沙漠就会不断扩大,最终吞噬整个草原。”
拾穗儿默默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随身携带的布包,里面装着奶奶生前常用来晾晒草药的布袋,那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草药香。
她望着窗外荒凉的景象,心中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——她不能放弃这片土地,不仅因为这里是她的根,更因为如果连这里的人都选择离开,那么沙漠化的脚步将会更快地吞噬整个草原。
她想起奶奶生前说过的话:“穗儿,治沙如治病,急不得,也停不得。只要你不停下,沙漠就前进不了。”
如今奶奶就葬在村后的沙丘上,守望着一生守护的村庄。
旗委大院门口,警卫拦住了他们这群风尘仆仆的村民。
当听说他们来自金川村,不是来请求安置而是要求留下来时,警卫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。
“你们等等,我通报一声。”
警卫匆匆进了办公楼。
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。王大娘紧张地整理着衣领,李大叔不停地搓着手,陈阳则一遍遍检查着携带的材料是否齐全。
拾穗儿深吸一口气,告诉自己必须镇定。
旗委会议室里,旗委书记赵志远正皱着眉头翻阅灾情报告。
他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干部,皮肤黝黑,看上去常年在基层奔波。
当他听说金川村的代表来了,特别是听说他们不是来谈搬迁而是要求留下时,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。
“请他们进来吧。”
他放下手中的文件,对秘书点点头。
拾穗儿一行人走进会议室,显得有些拘谨。
陈旧的衣衫与整洁的会议室形成鲜明对比,王大娘甚至下意识地在门口蹭了蹭鞋底的沙子。
“赵书记,您好。”
拾穗儿上前一步,微微鞠躬,“我们是金川村的村民代表,感谢您在百忙中接见我们。”
赵志远请众人坐下后,开门见山地说:“拾穗儿同志,我理解你对家乡的感情。”
他的声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