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34章:从屈辱记忆到救国地图_北平烽火淬青春:钢铁誓言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

    第034章:从屈辱记忆到救国地图 (第2/3页)

,八国联军打进北京。

    我们全家仓皇出逃,从这座皇城逃往南方。

    我记得路上的颠簸,记得母亲惊恐的眼神,记得洋兵的马蹄声和枪声……

   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,什么叫‘亡国奴不如丧家犬’。

    这,就是活生生的‘庚子事变’,不是书上的几句话。”

    林怀安感到心脏被狠狠攥紧。

    他无法想象一个五岁孩子眼中的战争与逃亡。

    “1911年,我十六岁,在南京念书。”

    李先生的语调扬起一丝波澜,“辛亥革命,武昌首义!我和同学们冲上街头,剪掉辫子,高呼‘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’!

    那一刻,积压了十几年的屈辱,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,我们以为,一个崭新的、强大的中国就要诞生了!

    那种希望,你懂吗?”

    林怀安下意识地点点头,尽管他无法完全体会,但能感受到那股青春的激情。

    “1919年,我二十四岁,北大史学系三年级。”

    李先生的声音变得激昂起来,他甚至微微挺直了脊背,“五月四日,我们走上街头!

    反对巴黎和会,反对二十一条!

    我就在赵家楼外面,看着浓烟升起!

    我身边的同学,头上流着血,却还在高喊‘外争国权,内惩国贼’!

    ‘民主’与‘科学’的口号,像火把一样,点燃了我们那一代人!

    五四运动,于我而言,不是历史事件,是我燃烧的青春!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李先生停顿了一下,深吸一口气,情绪渐渐平复,却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    “后来……1925年五卅惨案,1928年济南惨案……一次次希望,一次次失望。

    列强的枪炮,从未真正远离。

    直到去年,1932年,‘一·二八’淞沪抗战,十九路军在前线浴血,我们在后方呐喊支援……可结果呢?”

    他没有再说下去,但沉重的叹息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
    窗外,隐约传来街头报童叫卖报纸的声音,夹杂着“华北局势”、“睦邻”等模糊的字眼。

    李文香走回书桌旁,拿起一支红色的毛笔,在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上,开始一边讲述,一边勾勒。

    “你看,林同学。”

    他的笔尖落在东南沿海,“1840年,鸦片战争,《南京条约》,香港岛被割占。”

    他画下一个点,写上“1840”。

    笔尖移到北京,“1860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,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,《北京条约》。”又一个点,“1860”。

    然后移到朝鲜半岛和黄海,“1894年,甲午战争,《马关条约》。”点,“1894”。

    再指向北京,“1900年,八国联军,《辛丑条约》。”点,“1900”……

    他的笔迹连贯起来,不再是孤立的时间点,而是一条沿着中国海岸线及政治中心不断延伸、步步紧逼的侵略轨迹!

    “这些点,连起来是什么?”

    李先生目光锐利地看向林怀安。

    林怀安脱口而出:

    “是……是列强不断侵略、中国不断丧权辱国的路线!”

    “没错!”

    李先生重重地点点头,“而这每一个点,都对应着千千万万个像我祖父、我父亲、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的悲欢离合、家破人亡、奋起抗争!

    历史不是散沙,它是一张由国仇家恨编织而成的大网!

    你记不住年代,是因为你没有把你自己,放到这张网的一个节点上去感受!”

    他放下笔,语气变得无比郑重:

    “林同学,你今年十七岁,对吧?

    1933年,就是你的‘1895年’!长城上的枪炮声,古北口、喜峰口的血战,就是你的‘甲午战争’!

    报纸上的‘睦邻’命令,可能就是你的《马关条约》!

    你难道想等到二十年后,你的学生来问你‘1933年发生了什么’时,你只能羞愧地低下头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