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封建末年,军阀混战 (第2/3页)
那般风骨,也教出了三个州府的状元。陈家的人,从来是拿笔杆子安天下,不是拿枪杆子搏命!”
“可如今的天下,笔杆子安不了!” 陈文抬起头,目光撞向父亲泛红的眼眶,“北境军阀占了幽云十六州,东海岸的洋人军舰堵着港口要赔款,连西南的土司都敢自立为王。父亲,您写的《平乱策》递上去三个月,换来的只有朝廷‘暂缓议处’的批文。再等下去,阿尔塔特国就没了!”
陈景明僵在原地,手指捏着桌角,指节泛出青白。他看着儿子眼中那团滚烫的光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年轻时也曾抱着 “为生民立命” 的志向,只是在官场里蹉跎多年,那份热血早被磨成了温吞的茶水。“文儿,战场不是考场,错一道题就是一条命。” 他的声音软了下来,带着一丝恳求,“陈家就你一个独子,我不能让你去冒这个险。”
“父亲,您教我‘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’,没教我‘独子例外’。” 陈文屈膝跪下,额头抵着冰凉的青砖,“若是国没了,陈家的祠堂、祖训、笔墨纸砚,还有什么意义?求您成全。”
陈景明看着儿子挺直的脊背,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。他叹了口气,弯腰扶起陈文,指腹擦过儿子额角的灰:“罢了,陈家的骨头,从来没软过。你要去,便去吧。” 他转身从书房取出一个紫檀木盒,打开时露出里面的一把短刀 —— 刀鞘上刻着 “守土” 二字,是陈文祖父当年在边关任御史时,一位将军送的。“带着它,别丢了陈家的脸。”
陈文接过木盒,掌心传来刀鞘的凉意,眼眶却热得发烫。
同一时刻,唐继辉家的土坯房里,母亲正拿着他的旧棉袄抹眼泪。“辉儿,咱不去军校行不行?娘给你攒了钱,明年再考文学院,咱安安分分过日子。” 她的声音哽咽着,手指摸着棉袄上补丁摞补丁的袖口,那是去年逃难时,为了护着唐继辉被树枝刮破的。
唐继辉坐在炕沿上,握着母亲粗糙的手:“娘,您还记得王大娘吗?就是咱家隔壁那个,去年军阀来的时候,她为了护着小孙子,被马踩断了腿。” 他的声音很轻,“我要是不去学本事,下次再有人来欺负咱们,我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您受委屈。”
母亲看着儿子眼中的坚定,终于点了点头,转身从炕席下摸出一个布包,里面是她攒了半年的鸡蛋钱:“拿着,在外面别亏着自己。要是…… 要是想娘了,就回来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月,陈文和唐继辉把自己关在文学院的旧教室里。陈文的案头堆着《阿尔塔特国疆域图》和《历代兵法要略》,唐继辉则在纸上画满了几何图形和弹道计算式 —— 他曾跟着镇上的铁匠学过打铁,对机械原理格外敏感。每天清晨,两人会绕着文学院的操场跑二十圈,陈文的布鞋磨破了底,就垫上干草;唐继辉的脚起了水泡,就用针挑破,裹上布条继续练。
考试那天,庚南城中学的操场上挤满了考生,有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布衣,有人背着祖传的旧刀,还有人揣着亲人的家书。陈文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,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,照片上是一对年轻夫妇,背后是被烧毁的房屋 —— 那是少年的父母,在军阀混战中去世了。
“文兄,别紧张。” 唐继辉拍了拍陈文的肩,递给他一块麦饼,“咱们一定能考上。”
陈文咬了口麦饼,麦香混着汗水的咸味,却格外踏实。
笔试的第一科是语文,作文题 “我的报国理想” 刚发下来,陈文就提起了笔。他没写华丽的辞藻,只写了去年赈灾时看到的那个三岁娃娃,写了母亲缝补的棉袄,写了父亲递给他的那把 “守土” 短刀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