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,搭建军事体系 (第1/3页)
重民报社前,刘南卿缓缓走来,目光不经意间扫向对面的大同报社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。只见大同报社前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,甚至比往日更加喧闹,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。
自从大同社接管米脂的所有政务后,便将政务中心从县衙迁至大同报社。
与那向来给人“有理没钱莫进来”印象的衙门不同,在这里,米脂的百姓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矛盾,都能毫无顾虑地前来诉说,寻求帮助。久而久之,大同报社迅速赢得了所有米脂人的拥戴,人气愈发旺盛。
刘南卿心中清楚,自己的堂弟就在米脂县中担任主簿一职,看似主簿,实则干着县令的活儿。
他不禁感慨,他本以为自己会是刘家这代第一个进入官场的人,却没想到堂弟先自己一步,自己还没考进官场,堂弟却先打进了官场。
身旁的贺函望着大同报社,满脸羡慕地叹道:“徐晨他们已然开始将大同社的理念付诸实践,可咱们重民社的理念至今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只能在口头上与他们争论,这差距实在是越来越大了。我觉得咱们也该想办法将重民理念落到实处,不然,与大同社的差距只会越拉越远。”
“要是能有一个县让我们施展拳脚,实现抱负就好了。”贺函语气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渴望,他自认为并不比刘永差,可一直缺少一个能让自己大展身手的舞台。
“贺兄,慎言!”刘南卿赶忙提醒道。
贺函微微摇头,略带歉意地说:“是我失言了。”
这时,刘南卿突然目光一凝,说道:“那不是飘香苑的杜妈妈吗?她如今怎么这般落魄?”
贺函顺着他的目光望去,只见杜妈妈手持一把扫把,正在街边扫地。此刻的她,身上往昔那些华丽的绫罗绸缎早已不见踪影,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精心涂抹的胭脂水粉,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位饱经沧桑、穷困潦倒的老太太。
贺涵看了一眼,神色平静地解释道:“大同社掌权后,取缔了飘香苑等一众妓院。他们认为妓院是毫无人性、人吃人的地方,是米脂的一大祸害。所以,现在那些妓院里的姑娘们都被救了出来,安置在了纺织厂。”
他顿了顿,接着感慨道:“如今,米脂的黄赌黑等不良现象已被大同社清理得干干净净。虽说米脂如今落入了他们手中,可不得不承认,他们确实在一步一步地按照自己的理念改造着米脂,这里已然是一个全新的局面了。”
刘南卿轻轻叹了口气,缓缓说道:“是啊,与他们相比,我们确实落后太多了。”
在大同报社内,刘南卿召集了重民社的所有成员。在得到米脂一些士绅的资助后,重民社稍有起色,如今社里大概有上百余人。
刘南卿站在众人面前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诸位,与大同社相比,咱们的《重民报》就如同一个懵懂的稚童,在米脂,我们已经很难再有发展的机会了。各位社员,你们可愿意随我前往西安闯荡一番?”
“西安?”高登一脸诧异,显然对这个提议感到意外。
但稍作思索后,他觉得离开米脂这个是非之地,或许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高登家中原本有上千亩田地,然而在这一轮的田赋追缴中,高家需要补缴 1500石田赋,如此庞大的数额,高家根本无力承担。
无奈之下,他家的土地全部被大同社收缴。父母妻儿害怕受到牵连,不敢再留在乡下,只能来到米脂投靠他。可没了田地,一家人坐吃山空,生活陷入困境,好在他还是重民报的主编,还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。
如今大同社造反的意图已昭然若揭,只差正式竖起反旗。米脂已然成为了动乱的中心,局势岌岌可危,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尸横遍野的惨状。在这种情况下,脱离这个危险之地,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。
想到这里,高登站起身来,坚定地说道:“兄长若有去省城闯荡的想法,小弟自然愿意追随左右,唯兄长马首是瞻。”
其他重民社成员听闻,也纷纷响应:“我等愿意追随!”
毕竟,如今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,米脂已然成为了一个危险的战争旋涡,“君子不立危墙之下”的道理,他们还是深知的,现在不逃离米脂以后就很难了。
大同报馆。
此地早已今非昔比。曾经的报馆区域已迁至别处的院子,如今这里摇身一变,成为了整个米脂的政治核心。米脂的田籍、户籍等重要资料,通通都迁移至此,三百余大同社员承担整个米脂的政务。
和明朝的小政府不同,大同社追求的是大政府,把原本士绅的权利收回,好处是权力更加集中,大同社的命令可以下达到村里,坏处是政务量暴涨了几十倍,齐绍光做县令的时候,除了收税的这段时间,其他的时候都是风花雪月,吟诗作对。
而刘永等人忙得焦头烂额,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风暴之中。
他们不仅要忙于米脂的田赋征收工作,追缴士绅们拖欠的粮食,重新梳理划分原本的田籍;还要在米脂精心组建一套属于大同社的军事体系,为即将到来的残酷大战做好充分准备。与此同时,为这套军事体系筹备足够的后勤物资,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。
然而,祸不单行,周边的流民如潮水般涌进米脂。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宝贵的人手,去安置这些流民,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活计。如此一来,政务量陡然暴增了十几倍,每个人都被繁重的事务压得喘不过气,简直如同牲口一般连轴转。
这一日,朱治和周晓珊两人神色匆匆,拿着统计好的文件快步走到刘永面前。朱治率先开口说道:“主簿,经过统计,整个米脂已有 3000户加入了咱们的民兵体系。接下来,要对他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。这期间,需要 6000套训练服,预计花费 1800两银子;每人配备两双牛皮鞋,这部分花费 300两。民兵训练期间,每日需要 2升口粮,冬训为期 100日,总共需要划分 6000石粮食。另外,还需要 3000支火枪,3万斤火药。而且,目前飞雷炮的射程还是太近了,考虑到日后要面对明军主力,火炮必不可少,所以护卫队计划建立一个火炮营,需要铸造十门火炮,需要1200余两。”
刘永接过文件,看着这长长的清单,不禁苦笑着摇头:“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