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,招商引资 (第1/3页)
大同社放出一则重磅消息:愿意无私分享纺织羊毛的技术。这消息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瞬间在延安府激起千层浪。
延安府的大街小巷,人们都在热议着这件事,茶馆里、酒肆中,处处都是关于大同社羊毛纺织技术的讨论。
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,迅速飞出了延安府,传遍了整个陕北地区。陕北的百姓们听闻后,无不感到兴奋与好奇,那些从事商业的人们更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。
甚至山西行省的商家们,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也坐不住了。他们纷纷收拾行囊,带着满心的期待,一路风尘仆仆地涌入延安府,都渴望能在这笔即将爆发的庞大财富中分得一杯羹。
时光荏苒,经过了整整4年的精心发展与不懈努力,大同社的羊毛纺织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如今,每年能出产高达300万匹羊毛布,这在北方地区,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能。
米脂,这座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城,也因为大同社的羊毛纺织业而声名远扬,甚至有了“衣被天下”的响亮说法。
大同社就如同一只下金蛋的母鸡,而如今竟然愿意放手分享技术,不管这消息是真是假,却实实在在地吸引了大量商家蜂拥来到肤施县。
这些来自各地的商贾们抵达肤施县后,大同社的刘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,并亲自领着他们前往城外的重工业区参观。
众人首先来到的是制砖厂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撼。制砖厂规模极其庞大,占地面积超过了十亩。其外形宛如一座巨型的宫殿,矗立在这片土地上,散发着一种威严而宏大的气息。走进厂区内部,空间极其空旷,只有几根粗壮的水泥柱静静地支撑着整个建筑。
“京师的宫殿也不过如此。”山西温家的管事不禁发出这样的惊叹。
他们家是官宦世家,有钱有势,家族在京城也高官,紫禁城他们也见识过,眼前这栋厂房虽然简陋,但其庞大的规模已经不比紫禁城内的宫殿差多少了。
“这要花多少钱啊?”另一位常家管事满脸疑惑与惊叹,喃喃自语道。在他们的认知里,这个时代想要修建一座宫殿式的建筑,且不说可能面临的违禁风险,光是那高昂的成本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。
就拿明朝来说修建三大殿,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,一座普通的宫殿也得花上百万两。眼前这座看似简陋却无比庞大的厂房,无疑展现出大同社雄厚得令人咋舌的财力。
然而在人群中,也有一些人内心泛起了愤慨的涟漪。他们心里清楚,大同社如今庞大的财力,其中也有他们曾经付出的一份。但这份愤怒在这热闹的场合中,很快就被他们巧妙地隐藏起来,没有人察觉到他们内心的波澜。
年轻的孔晨站在人群中,看着如此宏伟壮观的工厂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。他握紧拳头,暗暗发誓:“大丈夫当是如此,以后我也要建设一个这么大的工厂。”
没过多久,在刘永的带领下,众人走进了制砖厂的生产车间。车间里,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。只见4头毛驴被蒙着眼睛,身上套着一个奇特的机器,正缓缓地旋转着。
在毛驴的带动下,一个他们从未见过、看不懂的机器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。几个赤身的壮汉,正挥舞着铁锹,不断地把黏土和黄土插进机器里。伴随着“轰轰轰”有节奏的声响,一块块砖坯从这台神奇的机器中源源不断地吐了出来。工人们则迅速地用简陋的木轮车,将砖坯运去烧制厂。
“速度这么快,这几台机器一天只怕要制好几万块砖吧。”众人被眼前这种新型的机器和流水化的作业方式深深震惊了。他们从未想象过,制砖竟然可以如此高效。
当他们来到窑炉前时,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合不拢嘴。这座窑炉体积极其庞大,犹如一头沉睡的巨龙卧在大地上,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。这是新式的横窑,与他们以往见过的小砖窑截然不同,其内部的体积比小砖窑大了几十倍。
回忆起当初,徐晨在建设大同工业区的时候,两个砖窑厂一个月的产能也就两三万块砖,这可把徐晨急得焦头烂额。而如今,到了延安府之后,西村第一个建造的就是这种新式的砖窑厂。为了提高产能,大同社想尽办法,回忆各种曾经见过或听闻过的砖窑构造,精心打造出了这座新式横窑炉。就像现在这个砖窑厂,一个月的产能已经突破了百万,有力地支持了肤施城的大规模建设。
刘永微笑着,向众人介绍道:“这个砖窑厂,一个月能烧出150万块砖。但即便如此,目前的产量依旧满足不了我们大同社的需求。各位如果有兴趣建设砖窑厂,我大同社可以提供大匠做技术支撑,也可以提供这些先进的机器。同时,我还可以向你们保证,一年之内,只要你们烧出的砖质量合格,有多少我大同社全包了。”
刘永的话音刚落,当场就有不少人怦然心动。他们亲眼目睹了这厂子的高效生产效率,也深知大同社建设的规模之大。那翻新城池、修水渠、修水坝、修道路、修市场的宏大场面,他们这一辈子都未曾见过。如此大规模的建设,把延安府几十万百姓指挥得有条不紊,忙碌而充实,仿佛整个延安府都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。
在这些商家心中,对于大同社如此大规模的建设,看法却不尽相同。一部分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,满心欢喜;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大同社如此大规模地调动民力,有些“不爱惜民力”,他们只在史书上记载的暴秦和昏君杨广的事迹中,看到过这样大规模驱使百姓劳作的场景。
但无论如何,刘永所说的包一年产能的承诺,他们是相信的。毕竟以大同社如今基建的规模,不要说包一年,只怕三五年内,他们都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砖头会卖不出去,唯一的危险就是朝廷会不会打过来?
如果朝廷打过来,大同社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。
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交织中,众人陷入了沉思,众人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自己接下来的计划。
没多久,刘永在一众商贾殷切的期盼下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inbqg.info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